-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部分-纯碱工艺讲解
纯碱的性质和用途 Na2CO3,纯碱,苏打,碱灰。易溶于水,在35.4℃有最大溶解度,温度高于35.4℃时溶解度下降。工业纯度为99%(以Na2O)。与水生成1(35.4℃及以上,碳氧),7(32~35.4℃,温度较窄无工业价值),10(32~-2.1℃,晶碱或者洗涤碱,易风化生成1水碳酸钠)三种水合物。 分类:超轻质,轻质,重质纯碱。 化学性质:强碱性,高温分解,易生成氧化钠。 用途: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年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自2003年起,我国纯碱工业在世界上稳居第一 1861年,比利时人索尔维以食盐、氨、二氧化碳原料发明的制碱法,即索尔维制碱法。该法实现了连续化生产,食盐利用率得到提高,使纯碱价格大大降低,并且产品质量纯净,故被称纯碱。 1921年10月侯德榜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创建中国的制碱工业,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聘请,毅然从美国启程回国,决心自己开发制碱新工艺,经过600多次研究实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历时5年,于1942年发明了氨碱法与合成氨联合生产的改进工艺,被命名为“联合制碱法”也叫“侯氏制碱法”,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 生产过程: 石灰石煅烧; 盐水制备; 氨盐水制备及碳酸化; 重碱的分离及煅烧; 氨回收。 “侯氏制碱法”流程图 本章结束! (三)氨盐水碳化的工艺条件 1.碳化度 生产中用碳化度R表示氨盐水吸收CO2的程度,其表达式为 在适当的氨盐水组成条件下,R值越大,则NH3转变成NH4HCO3越完全,NaCl的利用率U(Na)越高。 生产上尽量提高R值以达到提高U(Na)的目的,但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实际生产中的碳化度一般只能达到180%~190%。 2.原始氨盐水溶液的理论适宜组成 理论适宜组成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塔内达到固液平衡时,液相的组成点落在P1点时的原始溶液组成,此时钠的利用率最高。 从图10-12可以看出,该原始溶液组成点应在P1和B连线与NaCl和NH4HCO3原始溶液组成线AC的交叉点上,即T点。 图10-12原始溶液适宜组成图 实际生产中,原始氨盐水的组成不可能达到最适宜的浓度,即T点。 (四)影响NaHCO3结晶的因素 NaHCO3在碳化塔中生成并结晶成重碱。结晶的颗粒愈大,则有利于过滤、洗涤,所得产品含水量低,收率高,煅烧成品纯碱的质量高。因此,碳酸氢钠结晶在纯碱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有决定性的意义。 1.温度 在开始时(即由塔的顶部往下)液相反应温度逐步升高,中部(约塔高的2/3处)温度达到最高; 再往下温度开始降低,但降温速度不易太快,以保持过饱和度的稳定; 在塔的下部至接连底部的一段塔高内,降温速度可以稍快一些,因为此时反应速度已经很慢,其过饱度不大,降低温度可以提高产率。 从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角度出发,塔内的温度分布应为上中下依次为低高低为宜。 2.添加晶种 当碳化过程中溶液达到饱和甚至稍过饱和时,并无结晶析出,但在此时若加入少量固体杂质,就可以使溶质以固体杂质为核心,长大而析出晶体。 在NaHCO3生产中,就是采用往饱和溶液内加晶种并使之长大的办法来提高产量和质量的。 应用此方法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加晶种的部位和时间,晶种应加在饱和或过饱和溶液中。二是加入晶种的量要适当。 四、氨盐水碳酸化工艺流程的组织及碳化塔的操作控制要点 (一)碳酸化工艺流程的组织 碳酸化的典型工艺流程见图10-13。 氨化卤泵;2-清洗气压缩机;3-中段气压缩机;4-下段气压缩机;5-分离器;6a,6b-碳酸化塔 7-中段气冷却塔;8-下段气冷却塔;9-气升输卤器;10-尾气分离器;11-碱液槽 (二)碳化塔的操作控制条件 1.碳化塔的结构 气体进塔可分为一段和二段。 一段进气是将窑气和炉气混合后进塔。其CO2浓度一般在60%左右。 为了适应生产过程和反应历程的需要,后来改为两段进气,即从塔底送入浓度90%以上的CO2锅气,从塔的冷却段中部送入浓度40%左右CO2的窑气。 2.碳化塔的操作控制要点 (1)碳化塔液面高度应控制在距塔顶0.8~1.5m处。液面过高,尾气带液严重并导致出气管堵塞;液面过低,则尾气带出的NH3和CO2量增大,降低了塔的生产能力。 (2)氨盐水进塔温度约30~50°C,塔中部温度升到60°C左右,中部不冷却,但下部要冷却,控制塔底温度在30°C以下,保证结晶析出。 (3)碳化塔进气量与出碱速度要匹配,否则,如果出碱过快而进气量不足时,反应区下移,导致结晶细小,产量下降。反之,则反应区上移,塔顶NH3及CO2的损失增大。 (4)碳化塔底出碱温度要适当。出碱温度低,NaHCO3析出量较多,转化率高,产量增加;但温度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三讲肿瘤的诊断讲解.ppt
- 第三课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讲解.ppt
- 第三课时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讲解.ppt
- 第三课国家和地区讲解.ppt
- 第三课将信息输入电脑讲解.ppt
- 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讲解.ppt
- 第三课:scratch绘图与编辑器讲解.ppt
- 第三部分信息加工讲解.ppt
- 第三课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讲解.ppt
- 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6课时中国的农业讲解.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