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腧穴总论范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腧 穴 总 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内容 概述 第一节 发展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 特定穴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概述—腧穴的概念 一)、腧穴:“砭灸处”、“节”、“会”、“气穴”、“骨孔”、“穴道” 1.基本概念: 腧通输,有转输和输注之意。 穴又称穴位,有孔隙和聚集之意。 腧穴为“经脉之气游行出入于体表之处。” 2.腧、输、俞三字古今有别    古代:三字通用     现今: 腧——一般腧穴的统称     输——五输穴;五输穴中的第三穴“输”穴     俞——专指背俞穴 3.腧穴与经络脏腑关系 两点: 1)反应点 2)治疗点 腧穴历史演化的四阶段三过程论 原始模式及演化过程(无定位无定名) 基本模式及其演化过程(定位定名和归经) 高级模式及其演化过程(腧穴功用的系统化)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关于腧穴起源的论战 上海中医学院(1956年):先点后线说 安徽中医学院孟昭威(1981年):先线后点说 腧穴与经络理论离合交融的历史必然 腧穴原始模式“域”概念 经络和理论融合证据 (一)经穴 归属于十四经 定名、定位、归经 共362个(2006年国家标准) (二)奇穴 经外奇穴 定名、定位,但不定经 单个或者多个刺激点组成 (三)阿是穴 以痛为输、不定穴、天应穴 不定名、不定位、不定经 针灸取穴的初级形式,发展的最初阶段 疼痛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主治特点 a、近治 b、远治 c、特殊作用 主治规律 a、分经主治 b、分部主治 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所有腧穴 所在部位及临近部位组织器官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二)、远治作用 十四经腧穴 肘、膝关节以下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三)、特殊作用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相对特异性 第三节、特定穴(special points) 一、概念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二、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一)五输穴(five Shu points ) 概念:是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的总称,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 (一)五输穴续 五行属性:阴井木阳井金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水清;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探;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经,大陵间使曲泽陈;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深;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存,中封曲泉肝经生。 (二)、原穴(Yuan-primary point)、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称“十二原”。 “原”——原气、本原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在阴经为“输原合一”。 络穴: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共计有十五个,故又称“十五络穴”。   (三)、郄穴(Xi-cleft point)、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各有一个,合而为十六郄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胃 大肠 小肠 胆 膀胱 三焦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四)、俞穴(back Shu point)、募穴(front Mu point)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六脏六腑各有1个,共计十二个。 分布:背腰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由上而下排列,分别冠以相应的脏腑之名。 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脏六腑各有1个,共计十二个。 分布:在胸腹部。     (五)、八会穴(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