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乳液聚合
——By 陈商 杨建华 苏禹瀚 陆佳俊
参考文献:
《微乳液聚合及其影响因素》——石岩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3年10月
《微乳液聚合的原理及应用》——金凤友 王可答 樊铁波 绥化学院学报第28卷第3期
《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发展现状》——王晶 樊慧娟 张惠 化学与黏合2010年第32卷第3期
《微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方法》——易昌凤 周枝群 徐祖顺 粘接2006 27(2)
发展史
1943年:Hoar 和Schulman等人提出微乳液的概念。
1980 年:Stoffer和Bone报道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甲酯(MA)的微乳液聚合
1981年:Atik 和Thomas 报道了一系列关于苯乙烯O/W 的微乳液聚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微乳液的动力学、微乳液聚合及粒子的尺寸控制,微乳液粒子乳化机理
微乳液的概念
●微乳液直径为(10~100)nm
●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光学上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体系中包含相当数目的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和乳液一样分为O/W 型微乳液(正相微乳液)和W/O 型微乳液(反相微乳液)
微乳液聚合
W/O微乳液聚合机理
不存在恒速期:
W/O型微乳液聚合
双连续微乳液聚合
对于微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
适合微乳液聚合的条件
(1)应是均相的
(2)组分比例要适合
单体的影响因素
(1)单体具有助乳化剂作用,使界面的流动性和柔性增加。
(2)单体的加入改善了体系的化学匹配状态。
(3)单体有可能使乳化剂的作用发生变化。
乳化剂的选择:
助乳化剂:
助乳化剂通常是极性有机物,一般采用3~8个碳原子的脂肪族醇或醚、长链烷烃以及弱有机酸、碱、胺、酯等。
亲水及亲油性平衡的助表面活性剂助乳化作用明显。
引发剂的影响因素
(1)水溶性和油溶性引发剂引发微乳液聚合可获得类似的聚合物乳液,且聚合机理相似。
(2)无论采用何种引发剂,反应速率都随引发剂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微乳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emuisions and Micelles
制备多孔材料
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
用作高档涂料
制备功能性材料
微乳液研究的发展趋势
谢谢大家
Thank you
微乳液聚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