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马中才,把故事写进生意中.docVIP

文艺青年马中才,把故事写进生意中.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艺青年马中才,把故事写进生意中.doc

文艺青年马中才,把故事写进生意中   做一碗记忆中的螺蛳粉   马中才和韩寒一样出身自新概念作文大赛,是当年的金奖得主。生在湖南却从小在广西长大的马中才,对于当地特色――螺蛳粉情有独钟。   螺蛳粉是起源于广西柳州的一种风味食品,以江河中的小螺蛳和猪骨加以秘制香料熬汤,配以弹性十足的柳州圆米粉,再加上酸笋、酸豆角、咸萝卜丁,还有炸过的花生、腐竹及新鲜时蔬,最后再淋上辣椒油与香油,酸、甜、香、辣、鲜味味俱到。“我喜欢吃很辣很辣的螺蛳粉”,马中才第一本小说《黄了青梅》中这样写道,他给《萌芽》写的好几篇文章也提到自己在南宁时经常以螺蛳粉为宵夜。   2008年硕士毕业后,马中才曾在上海聚星国际担任编辑,一年后转战北京,与蒋峰、范少卿、李海洋共同创立北京地上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当时,一样出自“萌芽系”的郭敬明早做总编了,韩寒也早当车手了,马中才虽然也出版了八本书,却没挣到多少钱。   公司撑了不足一年,29岁的马中才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由于身在异乡带来的寂寥感,马中才会常常和广西老家那边的朋友打电话保持联系。有一次他跟柳州的同学打电话,正好对方说在吃螺蛳粉,马中才一听,馋得口水都流了。然而这种在广西极为常见的食品,在北京却很不容易找到,马中才常常从公司或家里,坐很远的车穿过大半个城市去寻找那独特的味道。   因为这份钟爱,他突发灵感:为什么不开一家特色螺蛳粉店率先占据北京市场呢?很快,马中才写了一个“很用功”的方案,并满怀热情地寻找投资方。“我想开一个螺蛳粉连锁店,大概需要100万投资,但我没有那么多钱。”然而,投资方反应普遍冷淡,认为这样一种小众食物不可能在北方有市场。   没有钱也要自己干。马中才将“百万大计”缩减成一份简单的创业计划,把近年来写书攒下的10万元钱全部拿出,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盘下一个小门面。2010年7月,“螺蛳粉先生”在海淀区蓟门里正式开业。   为了做出最正宗的螺蛳粉,师傅是从柳州找的,所需的小螺蛳、酸青笋、酸豆角等食材,都是从广西运来。“开店时条件特别简陋,5张桌子,1个收银台,1个后厨就是全部,连我一起就只有4名员工。”马中才说,由于人手不够,店铺所有事情都要他亲力亲为,有时生意忙到深夜2点,第二天早上7点又要起来去采购。这样的创业过程,让颇有些“阳春白雪”的马中才体验到了“下里巴人”的艰辛。   小店很快成了广西北漂们的思乡之地,也有不少外地人通过“螺蛳粉先生”,了解并喜欢上柳州螺蛳粉。既当老板又是采购的作家简直忙疯了,但是忙碌就意味着那道转弯摸对了方向,他终于可以不再为生存压力发愁了。“螺蛳粉先生”平均一天卖出400多碗,营业额在4000~6000元,仅仅开张3个月,投入的10万元成本就全部收回。   一年后,蓟门店有了二十几张桌子,“螺蛳粉先生”劲松店也开起来了。   文艺范十足,招来大批吃货   不发传单,不打广告,但有相当一部分顾客口口声声说是“慕名而来”,这家螺蛳粉店究竟有什么推广和宣传的法宝?其实,小店的红火也跟微博离不开关系。   “多年以后,你会不会想起这样一个夜晚,那时我们在北京,时值秋季,在螺蛳粉先生家门外的空地,支上桌椅,就着灯光和月亮,叫上三五好友,来一碗火辣火辣的螺蛳粉,就着漓泉,我们一起喧嚣,一起欢乐,一起书写那些肆无忌惮的青春……”这是马中才的一条微博。   “每天饭点都能收到订外卖的私信,最多的时候有100多条私信。”马中才几乎每天都与粉丝互动:“这个豆泡好肥哦,一块钱三个,划算不?”“劲松店今天开始有小螺蛳了哦!哪位童鞋喜欢的请预定上哦!”   马中才平时留心观察顾客,在他的微博中,诞生了“螺蛳粉先生家的顾客”这个栏目。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人物展现在粉丝面前,活生生一部微小说。“‘肥肠先生’每次吃粉都要加肥肠,遇上店里搞活动送小礼物,他会跟我商量能不能把礼物换成肥肠;‘二锅头大叔’每次来都要带一瓶二锅头,并且要求我们把米粉煮得软软的,像粥一样。”   柏邦妮、蔡骏、吴虹飞等名人都是“螺蛳粉先生”的座上常客,饕餮一番难免要在微博中晒晒。“每当有名人@了我,当天的粉丝数都会有3位数的增长。”随着“螺蛳粉先生”越来越火,名人效应愈发明显。   马中才顺势而为,吃螺蛳粉送话剧票,拍照送螺蛳粉,发微博讲故事,不用老板吆喝,吃货们吃完自动就转发评论,很快文艺范十足的“螺蛳粉先生”把自己的店鼓捣成了个文艺吃货的小据点。有年过端午节,马中才硬是把自己家人包来过节的粽子也送了个精光,“大家齐欢乐嘛”。   除了周边的客人和北京的客人,也不乏从内蒙古、长沙、天津等城市慕名而来的。据说,在这里吃螺蛳粉的顾客有一套一模一样的程序:先在店门口合影留念,进店后再一顿狂拍,随后发微博一阵狂轰滥炸,然后买碗粉,再一顿狂拍,再发微博轰炸,最后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