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因声求义

<因聲求義> 1.以形索義的局限 1.1 漢字的形義關係決定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 一)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繫是直接的、密切的  二)字形可反映出它所記錄的詞的本義,本義為詞義的進一步引伸提供了依 據和方向 1.2 將形義關係絕對化,字形反而成為求義的障礙,原因:   漢字(形)是漢語的書寫符號       物(概念) 音義是來自語言      形 字形是人為外加給語言的一種標誌    (音 + 義) 語言 因此:     文字  音義的發展主要受語言發展規律的制約 漢字字形的變化,既受語言的影響,又受文字自身的發展規律所制約 1.3 漢字因自身的發展而使以形索義受障礙--容易陷入望文生義的迷霧 一)漢字符號化--使大量筆意變成筆勢  二)漢字在構形和應用時逐漸增長了表音的趨向,使意義脫離了本字  三)漢字未規範時因時、地之不同而產生殊異,同詞異字與同字異詞屢見不鮮    --產生字與詞的差異、形與義的脫節 2. 因聲求義的重要性 2.1 文字學家和注釋家重視聲音在訓詁中的作用 一)說文解字--保留大量語音材料 二)釋名、方言--大量運用聲訓 三)注疏--以音別義的條例隨處可見 2.2 因聲求義理論的系統論述到清代才臻於完全 一)阮元《揅經室集》:義以音生,字從音造  二)戴震《六書音韻表序》:故訓聲音,相為表裏 三)王念孫《廣雅疏證序》: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 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网必絜其綱。 *《廣雅疏證》方法: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 四)章太炎《國故論衡.小學略說》:夫治小學者,在於比次聲音,推蹟故訓,                  以得語言之本。 《文始》一書,運用聲音通轉的規律來歸納同源字。 五)黃季剛《音韻略說》:小學徒識字形,不足以究語言文字之根本   《訓詁學講詞》:文字訓詁,必以聲音為之綱領 完全之訓詁,必義與聲皆相應 2.3 較之形訓,聲訓更為重要 一) 以聲訓和義訓比較,聲訓的比例相當可觀    黃季剛:說文列字九千,以聲訓者十居七八而義訓不過二三。 二) 音與義比形與義更為密切,黃季剛: 1. 形、音、義中,以聲音為最先,義次之,形為最後 2. 聲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以寫物音,由是而義傅焉 3. 聲義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後文字萌生。 * 義與音   --是語言的內容與形式 --因約定俗成而結合起來 * 字形 --語言外在的東西 --是書寫符號形式 --不是語言本身 3. 音與義在詞中的關係 3.1 偶然 《荀子.正名篇》: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者謂之不宜。 --同音多義(異義同音詞的產生) --同義多音(異音同義詞的產生) 3.2 以某音義為基礎的新詞,其音義皆有所來源 一) 這種新詞產生的途徑:    在舊詞引伸到距離本義較遠之後,在一定條件下脫離原詞而獨立 二) 類型 1. 音雖無變,已成他詞 2. 音有稍變,更為異語 三) 語詞分化(派生詞) 1. 同一語根的派生詞(同根詞),音相近,義相通 2. 派生詞的音義來源: 派生詞的語根的音義(早期形式,約定俗成) 四)同根詞反映在文字上: 新詞的派生需要與舊詞分割清楚,所以需另造新字 (A) 兀、元,一字的異體   a)字形分析--    〞兀〞-- 從一     〞元〞-- 從二 〞一〞、〞二〞 常常是同一標誌 說文: 示 甲骨文: 或作 金文大篆: 或作 b)字音分析 兀--說文:讀若敻(敻即兀之聲借,寒韻) 元--本在寒韻 c)字義分析 兀--說文:高而上平 元--古文獻中〞元〞訓〞首〞-->元服(冠)-->高原(高而上平之地) (B)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鏓(大鑿中木也)下: 囱者多孔,蔥者空中,聰者耳順,義則相類,凡字之義必得諸字之聲者如此 ( 以木通其中皆日鏓也。) (章太炎:義自音衍(文始敘例) 3.3 同音詞--聲音雖同而意義無關 反映在文字上--〞假借〞--同音詞互相借用(由於漢字的表音

文档评论(0)

chench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