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里剂
温里剂 学习目标: 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合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了解:回阳救急汤 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理剂。 适应证:里寒证 ①中焦虚寒; ②肾中阴寒内盛、阳气大衰; ③血虚而经络筋脉感受寒邪 分类: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 1.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2.辨别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3.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虽有寒象,亦应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4.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5.注意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干姜参术甘 温中祛寒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吐利 丸汤两用腹中暖 主治 1、脾胃虚寒证 辨证要点—脘腹绵绵冷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或有脉症—脘痞食少,口不渴,脉沉迟无力 病机特点—脾胃虚寒,纳运无权,升降失常 2、阳虚失血证 辨证要点—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 病机特点—阳气虚弱,脾不统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作痛,喜温喜按; 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胸痞食少、呕吐、便溏; 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阳虚失血,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 以本方加减治疗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 病后多涎沫,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所致。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配伍意义: 君:干姜—大辛大热 溫中健脾 温中祛寒 虛寒幷治 臣人参—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佐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投脾所喜 佐使:炙甘草—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2)等量配伍,丸汤两用,缓急有别。 Ⅰ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君饴糖 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 虚劳里急腹痛康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病机分析: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阳气不足,日久造成脾虚化源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化生阴血不足——既有阳气不足,又有阴血不足,产生一种阴阳两虚。 阳虚寒凝——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 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悸,面色无华 阴血不足,继发虚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配伍意义: 君: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桂枝—辛温,温助中阳而祛里寒 白芍—酸甘,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佐:生姜—协助桂枝温阳散寒 大枣—协助白芍益阴养血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桂甘辛甘化阳,温阳通阳 芍甘酸甘化阴,益阴缓急 配伍特点: (1)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2)肝脾同治,以脾为主 证治要点 使用注意: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类方比较:与桂枝汤比较 Ⅱ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重用姜 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 温中补虚降逆良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主证特点:阳明食谷欲呕 厥阴头痛 少阴手足逆冷、吐利、烦躁欲死 病机分析——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配伍意义: 君:吴茱萸—辛苦性热,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 臣:生姜(六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益气健脾以复中虚, 生津兼顾过吐伤津。 佐使:大枣—合人参以益脾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