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史学研究的学术特征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炳松史学研究的学术特征分析

何炳松史学研究的学术特征分析   何炳松 (1890-1946),字柏丞,1890年出生金华文昌阁一知识分子家庭,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纵观其一生,除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 (1935-1945) 因忙于校务有疏学问外,其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从事史学著作的翻译、编写和撰述,为现代历史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研究何炳松的主要著作有 《何炳松纪念文集》、 《何炳松与故乡图文集》、 《忠信笃教---何炳松传》、 《何炳松史学研究》、 《忠信笃教 声教四海---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以及若干专题性研究论文,对其史学、教育、管理等思想进行探讨。鉴于未有学者专文探讨其史学研究的学术特征,本文依据何炳松近二十八年 (1917-1935) 左右的史学研究经历,通过解读其翻译 《新史学》,编写 《近世欧洲史》、 《中古欧洲史》,撰述《历史研究法》、 《通史新义》、 《浙东学派溯源》 等主要著作,探寻其史学研究的学术特征。   一、中西会通   何炳松早年的学习,是在私塾里度过的。他苦读 《四书》、 《五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903年14岁的何炳松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县试,以优秀成绩考中“生员”,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秀才”。1902年丽正书院 (南宋时吕祖谦设“丽泽书院”,明清时又出现“崇正书院”,后两院合并为“丽正书院”) 改为金华府中学堂,他成为首批二十名学生之一。1906年因学业成绩优异,未及毕业即被保送到浙江高等学堂 (前身为1897年设的“求是书院”,1901年更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更名为“浙江大学堂”,1903年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 预备科,后升入正科。1912年因“品学兼优,毕业成绩获全校第一”,22岁的何炳松被浙江省选派官费留学美国。可见,何炳松在留美之前,已较全面地接受了国学教育。1912-1916年的留美生活,又使他系统地接受了西洋的教育---精通西洋语言、熟读历史学、政治学名著,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最后获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传统的国学背景,现代的学术训练,为何炳松从事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7年9月,受蔡元培的邀请,何炳松前往北京大学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在北京大学开设“史学原理”课。1927年7月何炳松撰写的 《历史研究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由“绪论、博采、辩讹、知人、考证与著述、明义、断事、编比、著作和结论”组成,其中“绪论”开宗明义指出,“史学研究法者,寻求历史真理之方法也”,其步骤分“史料的搜罗与考证、事实的断定及编排和史著的撰成”《历史研究法》 是继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后又一部专论史学研究方法的力作,在理论上参考了德国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法国朗格诺瓦和瑟诺博斯的 《史学原理》,并吸收中国传统史学的某些观点而成。何炳松在“序”中谈到写此书的目的时说,其意在“介绍西洋之史法。故关于理论方面,完全本诸朋汉姆,郎格罗亚,塞诺波三人著作”,但“遇有与吾国史家不约而同之言论,则引用我国故有之成文。”1930年何炳松又出版了其撰述的 《通史新义》, 《通史新义》 由“导言、上篇、下篇、结论”四部分组成。何炳松认为自清末废止科举以来,到他写 《通史新义》 之时,已二十余年,西洋通史的著作已有相当的成就,而中国通史的纂辑,能以新史学眼光进行的廖若辰星,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史才不及西洋,“盖因吾国编纂通史之人尚未能如西洋史家之利用最新方法耳”。针对此弊,何炳松试图通过向国人介绍西方史家通史义例和相关方法,来弥补中国通史理论之不足,进而阐发章学诚“史料与著作应分家、通史不宜独尊”的理论。故何炳松在“自序”中说,《通史新义》 “所述之原理,十九采自法国史家瑟诺博斯的《应用于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著者之作此书,唯一宗旨在于介绍西洋最新之通史义例,……足备国内史家之采择”。   《历史研究法》 和 《通史新义》 大量引用了西方史家的理论和观点,既介绍了西洋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又紧密结合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实际,旨在建立“新的历史意识,检验和批判传统史学”,集中体现了何炳松“中西会通”的学术特征。   二、学以致用   何炳松在北京大学开设“史学原理”时,针对外国史教材多从日本转译而来,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就参照英文原著编写中文讲义,而对基础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则以英文原本直接授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反响热烈。但当时存在一个问题,学生对美国史家Robinson(鲁宾逊) 的“The New History” 《新史学》 很感兴趣,可这本书的原本,用意深远,造句复杂,所以同学多“叹为难读”。为了帮助学生阅读,提高教学质量,1920年2月,何炳松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同事胡适的鼓动下,决定将“TheNew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