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从“碎碎平安”到“岁岁平安”
探究从“碎碎平安”到“岁岁平安”
河南地处中原,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俗语,千百年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明的碎片”,是沧海遗珠。透过这些“文明的碎片”,我们可以寻找到河南民众的处世之道和民众精神,对于传播中原文明,丰富中原文化底蕴有积极的意义。
一、从民间俗语看河南民众的衣食住行
“豫居四方之中,其风土之刚柔,习俗之淳漓,服食器用之俭奢,较之邻省,差得其中。近其地者,率染其俗,势使其然也。”作为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河南民间俗语呈现出乡土社会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民以食为天。历史上屡受兵燹和饥荒的威胁,一段时期以来河南民众对饥饿有着深刻的警醒和敏感意识: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日常生活中对于“吃”的问题显得格外关切。“吃了吗?”这是乡民日常见面问候的第一句话。这句简单直白俗气的问候语里,其实饱含无限的关怀: “有粮食吃没?”“日子还好过吧?”“会不会上顿不接下顿啊?”“如果没吃我哪里还有,到我家吃一点吧?”“日子不好,大家凑合着过吧!”……
物质匮乏的时代,各家日子都不是好过,因此异常注重节俭,精打细算: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该吃一升,不吃一斗”,“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还要以乐观的姿态战天斗地: “吃米带点康,老少都健康。”有些节俭甚至到了吝啬鬼的程度: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虽然食物有限,乡民们也讲究最基本的饮食搭配,没有肉也可,没有菜也可,甚者没有馒头也可,但至少要有一碗粥,哪怕这碗粥是一碗“稀饭”,也不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一样的生活,“吃馍喝水,瘦成干鬼!”这是乡民对此鲜活的反对。稀饭馍馍只能充饥,要想长得壮实有力还需补充盐分,面条就是乡民们的最爱,不但喜欢吃热面条,还喜欢把面条剩下一些晚上热热再吃: “面条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因为物质条件匮乏,所以特别注重规矩的生成,乡民们最忌那些“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人。
吃不讲究,穿不讲究,行不讲究,相对讲究一点的就是住。乡民们安土重迁,“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但是,为了家庭的整体稳固,这个“窝”还是要努力营造好。“一代好媳妇,三代好子孙。”乡民们深知内当家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所以重视住房,住房要宽敞气派,其次才是舒适。招来“金凤凰”后,更讲究家庭的和谐稳定,和谐稳定的目标就是“齐家”: “同室不同心,家庭势必分”,“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河南民间俗语大多简单鲜明,这是乡民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反映出乡民最朴素的愿望。元代《地理志》说河南民众: “习俗淳厚,喜勤尙质。”意思说河南民风淳朴忠厚,喜欢勤劳节俭,重视品德修养。这是河南民众基本面。
二、从民间俗语看河南民众处世之道
“特殊的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有一种情谊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人怕饿,地怕荒。”“人懒地生草,人勤地生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稀麦稠豆哄死人。”“地在人种,事在人为。”“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乡民三种意识: 其一,提倡勤奋,反对懒惰; 其二,提倡学习观摩,反对主观臆断; 其三,崇尚积极有为,反对无所事事。
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中国粮仓“的河南,河南民众躬耕中原,克服诸多困难,连续多年获得粮食大丰收,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河南民众还总结出许多谚语,反映出老百姓的生产经验智慧: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半夜下雨不到明。”“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蜻蜓点水鱼露头,明日有雨不用愁。”“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天上鱼鳞斑,晒场不用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三、从民间俗语看河南民众的处世之道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一段时期内,河南人总是被冠于“老土帽”,因为贫穷,老实,没有见过世面,总被国人以各种方式嘲笑着。其实,所谓的“土”,是对传统的一种“固守”,是乡土社会对信用的体现,“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这是乡民处事的基本准则。这种准则是孔子所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翻版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