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先秦文献中环境史史料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先秦文献中环境史史料价值

浅析先秦文献中环境史史料价值   先秦文献中环境史史料价值探析   先秦时期的人们在与自然界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对环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做了丰富的记录和总结,大都散见于先秦时期的各种文献典籍,对我们研究先秦环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学界多集中先秦时期单个文献中环境史料②的研究,而对先秦整个文献中环境史料没有足够的关注。能够系统、深入地探讨先秦时期不同种类的先秦文献,对之中的环境史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分析其价值,成为环境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前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拟从三个方面对先秦文献中环境史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先秦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一、先秦文献中的环境概述   先秦文献中有丰富的环境史史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先秦时期的环境各要素如气候、山川、河流、土壤等,还可以对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整体环境面貌等有所认识。   第一、先秦文献中含有许多气候信息记录,是研究当时气候环境的重要史料。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关气候的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虽然其成稿年代争议很大,但一般认为最迟成书在春秋时期,其中就有许多关于淮河中下游的气候记录。如“正月中”:“雁北乡”、“鱼陆负冰”、“农率均田”,描写的是正月时大雁北飞,河冰融化、鱼儿游动,农夫准备春耕的图景,表明此时的气温逐渐回暖,动物复苏,农夫开始劳作,春天就要到来了;而在“三月下”是“越有小旱”,“四月下”更是“越有大旱”,至“七月下”则变成了“煌潦生萍”、“是有霖雨”,从这些不同的文字记录中可以看出淮河中下游晚春时干旱少雨,而夏季多雨的情形,是典型的夏雨分配型降水的气候特征。而在“十二月中”记有“虞人入梁”,郑玄注:“梁,绝水取鱼者。’川虞人入梁”是入河湖去打鱼,可见淮河中游地区冬季最冷月河湖不结冰、不封冻,表明当时气候总体上还是比较温暖湿润的。   战国时,相关气候记录更多。《礼记·月令》是战国晚期作品,之中许多内容都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如“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嫣来。”说的是在正月时,一刮东风天气开始变暖,鱼、獭、大雁等动物都出来了,万物开始复苏。在“孟冬”和“仲冬下”还分别记有“水始冻、地始冻、冰益壮、地始诉”等冬月河湖结冰的现象,说表明这个时期的气候比《夏小正》所处时期的气候要寒冷的多。同样,在战国末期著作《吕氏春秋》中,其中也有大量气候方面的内容《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对全年12个月份正常与异常的气候依据季节都进行了分类描述。如《孟秋纪》记:“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大旱,阳气夏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水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这里首先记述了此月(秋季第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9月)的主要特征是“凉风至”。接着又记述三种反常气候,一种是“行春令”、“行夏令”和“行冬令”以及这三种反常气候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多水灾,寒冷和炎热没有规律,人们容易患疟疾等等。此外,《吕氏春秋》记有:“凡农之道,厚之为宝。”《管子》也有相似的表述“不务天时,则财不生。”。都指出农业生产要符合天气时令。《左传》除“分、至”外,还增加了立春、立夏、立冬,这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分两至四立”等八季节。   气候因子是环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春秋时期人们就对气候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战国以后,更是进一步认识到了气候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四时的变化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第二、先秦文献中有关自然灾害记载是研究当时环境失调和突变的重要史据。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异常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灾害,相关记载在先秦文献中也是屡屡多见。其中水灾是我国古代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自然灾害,《管子·度地》中就把水、旱、风雾霜、病、虫害列为“五害”,其中水害为“五害”之首,同时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令习水者为吏”,主张要选拔通晓水性的人为水官来治理水灾《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的洪水泛滥景象《尚书·禹贡》则详细的介绍了大禹治水“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过程《国语·鲁语》还记载了冥某为夏朝水官,忠于职守,为防汛而殉身水府的故事《尚书·洪范》更是把水灾与人的行为相联系起来,认为是人的失度而导致了水灾的发生[856《春秋》中也有大量关于水灾的记述,如《春秋·鲁桓公元年》:“秋,大水”,说的是鲁桓公元年(公元前711鲁国发大水的情况同时期的《左传》中也有大量水灾内容,如鲁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9幼:“秋,大水。鼓、用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