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oc

“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 “情知教学”的课堂实施结构应是“立体结构”,其核心是“最大限度给表现的机会”。基于此,实施“情知教学”的可采取:学生学习行为前移策略:将学生阅读教材前移,将学生确定目标前移,将学生提出问题前移,将学生相互交流前移,将学生概括知识前移,将学生运用知识前移,将学生学习评价前移。   [关键词] 学生学习;行为前移   冷冉先生认为实施“情知教学”的课堂信息的传递方式应当是“立体结构”的。他说:“如果把个别授课看作是一种点对点的信息交流结构形式,那么班级授课制则是点到面的结构方式,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面对一个教师。事实上点到面结构并不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方式,而是一种可能方式。”他还认为:“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还应该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关系以及纵横连锁反应。”他把这样的课堂结构方式称为“立体结构”。   我们认为“立体结构”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它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立体结构”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教学策略――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即把学生“学”的行为,移动到教师“教”的行为之前。   一、将学生阅读教材移到教师讲授之前   实行这一“前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是有心理学根据的。19世纪末心理学家C?朗格通过一项实验证明:“被试心理上准备状态支配着个人的记忆、判断、思考和选择”。教师讲之前,学生先阅读了教材,这就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已有了准备;有了心理准备,他的“记忆、判断、思考、和选择”能力就会增强,这时当他人(教师或其他同学)再讲授的时候,他就会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实施“情知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把学生阅读教材,移到教师讲授之前,这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机会,这对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移到教师确定目标之前   众所周知,不论做什么事情,目标都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习也是如此。所以,教育界的学者普遍主张,学生学习时要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也有目标,但那多是由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由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在课程改革之前出版的一些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大都是“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版的一些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大都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根本区别是教学观念――前者着眼于教师的“教”,后者后者着眼于学生的“学”。这是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同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发展其概括能力。   三、将学生提出问题移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前   疑与思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疑起于思,不思考不可能有疑;反之,疑又可以促进思,善于质疑,可以引起积极的思考,从而使人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者大进。李政道先生就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要学会思考问题。”另外,教会学生提出问题,也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事实上,任何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不出问题也就无所谓创新。陶行知说得直截了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四、将学生间的交流移到师生间的交流之前   学生相互交流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育家冷冉先生就指出:课堂信息传递,不仅应该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还应该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他说:“教学实践表明它是较好的教学结构方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都明显优于点到面结构形式。”   为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呢?我们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所具有的机制所决定的。它的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它具有加大学生思维含量的机制。这是因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通过“说”(语言)进行的。心理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思维,相互间说的机会多,思维含量也就不断增大。思维含量大,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准确,更深刻。   这一结论,已被相关的实验所证明。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该实验证明,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的平均维持率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另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还有相互反馈及其矫正的机制,还有相互补充的机制,还有互相激发“新的思维火花”的机制……有了这些机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更深刻。   五、将学生概括知识移到教师概括知识之前   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的知识,意义有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有一项研究表明,对“本质观念”类的知识,8小时后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