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枣阳市白水高中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杨斌强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弄堂(lòng) 莅临(?lì)? 水门汀(dīng) 放浪形骸(hái)
B.陨( yǔn)落 干禄(gān) 廿四桥(niàn ) 急不暇择(zé)
C.岑(cén)寂 离间(jiàn) 拗不过(niù) 条条框(kuāng)框
D.箕踞(jī) 渔樵(qiáo) 闹哄哄(hōng) 铮铮铁骨(zhè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娇媚???? 萧索??? 万户候 五彩斑斓????? 睡眼惺忪
B.酣眠??? 嫁妆????菜蓝子 能屈能伸??? 霜天廖廓
C.气概 蜇伏 大堰河 杯盘狼藉 义愤填膺
D.愀然 青睐 橘子洲 溘然长逝 游目骋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李天一事件______是普通的刑事案件,它更像一个警钟,一个长鸣在中国家长心头上的警钟:该怎样关爱和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②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 的组成部分。
③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必将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 。
④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A、不只 置疑 顾此失彼 灌注 B、不止? 置疑 厚此薄彼 灌注
C.不只? 质疑? 厚此薄彼? 贯注 D.不止 质疑 ?顾此失彼 贯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
B. 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时,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本应该具备正常关系,很多大学和作家试图重建这种关系。
D. 历史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告诉我们要做成全别人好事的君子,不做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当仁不让于师” 面临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B.林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C.《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反映作者的道德理想。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西江月》中有一句“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贾宝玉不愿按贵族家庭为他安排好的道路循规蹈矩地生活,十分讨厌俗世功名及《四书》《五经》《西厢记》等“钓名饵禄之阶。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