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元初翰林院职掌范围及其特征刍议.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初翰林院职掌范围及其特征刍议.doc

元初翰林院职掌范围及其特征刍议   [摘要]元初翰林院经世祖、成宗朝发展,终成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并立格局。其中翰林国史院撰写元廷诏书、史书和应制文书、参议朝政、应对询问、参与礼仪活动、出任使节,以及为元廷举荐、储备人才。蒙古翰林院在撰书圣旨、译写诏书与实录、管理蒙古学外,也兼管蒙古、蕃部事务。此时期元代翰林院也形成了翰史合流、专职翰林、蒙汉并存、位高权异等特征,它们不仅反映了元初翰林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元初翰林院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元初,翰林院,职掌范围,特征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2-0028-08   中国古代翰林院自唐代始现至清末消失延续了近1200年,几与科举制度相始终。唐玄宗在开元初始设翰林院,二十六年(738年)另置学士院,此后翰林院为供奉、待诏所居,学士院参与诏书撰写。宋代学士院主要负责草拟诏书,翰林院转为宫廷服务。金代学士院设品级、定人数后转为正式官署。元代翰林院设于世祖初年,世祖、成宗朝时已成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并立格局。此格局不仅承继了唐宋翰林遗制,也因时代需要而有变化,为明清翰林院的发展开启了新方向。故笔者撰作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元初翰林院建置简叙   元世祖初年即以身边文士充任翰林官或备顾问或参朝政。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设翰林院、国史院后即以翰林官兼国史院官,王鹗、王磐、孟攀麟、王恽、雷膺、胡抵通等人即先后任职其中,以致“一时人才,搜罗殆尽”。至元元年(1264年)九月翰林国史院建立,所属人员即包括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翰林待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等翰林院官,编修、检阅、典籍、经历、都事等国史院官以及椽史、译史、通事、知印、典吏、典书、书写等“吏员”。初设时其为正三品衙门,八年升从二品,大德九年(1305年)定为正二品。其间学士承旨多为从二品、学士正三品、侍读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正三品、侍读正五品、修撰从六品、应奉翰林文字从七品。大德九年起承旨升正二品,其余各职品级亦有调整。至元六年(1269年)该院有学士承旨3员、学士2员、侍读学士2员、侍讲学士2员、直学士2员,十四年增承旨1员,十六年加侍读学士1员,十七年再增承旨1员,二十一年加学士2员,二十三年增侍讲学士2员,二十七年增承旨1员。大德九年时有学士承旨7员、学士4员、侍读学士2员、侍讲学士4员、直学士2员,共17人。吏员则无品级,总人数多于翰林官。   至元五年(1268年)十月和礼霍孙、独胡刺以翰林待制兼起居注,翰林官始兼他任。八年十二月至十八年翰院亦兼太常寺职事。十年九月元廷“以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兼会同馆事,以主朝廷咨访及降臣奏请”,二十二年正月始“命礼部领会同馆。初,外国使至,常令翰林院主之,至是改正”。十八年集贤院并入后称翰林国史集贤院,所属官也以“翰林集贤”署名,集贤院职任即为翰院所兼。二十二年集贤院分立后翰院仍其旧。其时“国子学以待制兼司业,兴文署以待制兼令,编修官兼丞”,翰林官时兼国子学、兴文署、秘书监职。然至元十二年三月元廷“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后,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各司其任,前者“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后者专事蒙古文事。世祖年间二院同为从二品,大德五年(1301年)蒙院先升正二品,所属人员除写圣旨必阁赤、通事、管勾外诸翰林官名称、品级与翰院同,故《元史》日“品秩并同翰林国史院”。初立时蒙院有学士承旨1员、直学士1员、待制2员、修撰2员、应奉4员、写圣旨必闺赤11人、令史1人、知印1人。大德九年(1305年)时设承旨3员、学士3员、侍读学士1员、直学士1员、待制2员、修撰1员、应奉4员、写圣旨必阁赤11人、蒙古必阁赤4人、知印2人、管勾1员、司直1员、都事1员。因元初其他官署与之无分合之举,其外部关系颇简单。   二、元初翰林院的职掌范围   元初翰林院的职掌范围在世祖、成宗朝亦基本形成。元人李冶曾曰:“翰林视草,惟天子命之,史馆秉笔,以宰相监之,特书佐之。”《事林广记》言:‘翰林国史院管编修国史。”《元史》载翰院“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可见,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即为翰林国史院三大职掌。然太常寺、会同馆、集贤院与翰院的分合无疑对其职掌范围也有影响,其实际职任实不止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三项,诸如荐举人才、参议朝政、商定礼仪等即是其基本职任。   其一,翰林国史院负责撰写元廷诏书。世祖初年,元廷诏敕多出翰林官之手,如王鹗任承旨后“诏诰典章,皆所裁定”,王恽任修撰后“诰命宣辞,颇与定撰”。而元廷颁布的诏敕又以“国朝以国语训敕者日圣旨,史臣代言者日诏书”的撰写为要,所谓“建元初,命官犹皆有训,辞简古尔雅,皆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