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docVIP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   一、引言   中国历史上,博学鸿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博学宏词”,为招揽人才的特殊制科。有清一代,朝廷先后三次诏开博学鸿儒科,即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元年。雍正十一年的博学鸿儒科朝野反映奇冷(仅河东督臣举一人,直隶督臣举二人),加上不久雍正帝驾崩,是科无疾而终;乾隆元年的博学鸿儒科则为招揽贤才、装点修明的常规化表现;相比之下,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儒科,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显示了别具一格的表现与意义。   孟森评曰:“清一代之科目,与国运相关者,莫如制科。”赵刚的论析更为明确:“康熙十八年,是清朝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上承顺治、康熙初年的战乱局面,下启康乾盛世的到来。在这样关键的时期举行博学鸿词科,其政治作用和功效显然超出了粉饰太平的寻常意义。”这表明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试是在历史关键时刻举办,并影响满清王朝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事件;不仅对稳定当时政局、改善政治文化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对满清王朝历史的稳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从范文程顺治二年上疏到清圣祖康熙十七年上谕   满清定鼎之后,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来压制汉族文人士大夫的反抗;但民心(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之心)的背向,却是任何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建立及巩固的关键。满清统治者显然十分清楚这一点。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甫进北京,便亲谕吏部:“古来定天下者,必以网罗贤才为要图。”清王朝开国元勋范文程(1596-1666)于顺治二年给清廷的上疏更一针见血地揭示:“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因此,满清王朝在采取强硬镇压措施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采取怀柔手段以收买民心--特别是士子之心。如尊祭孔子、倡导程朱理学;尤其是顺治二年,在全国各地烽火未息、战局未定的情形下,清廷即举行首次科举(八月乡试,次年三月会试);正是在此背景下,“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1618-1667)、与满清有杀父之仇的宋琬(1614-1674)等名士,皆于顺治四年中进士而仕清;到顺治五年,“大半伏处草间”的晚明社局中人,亦“尽出而应秋试”。这种现象尽管受到时人赋以“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的讥嘲,但毕竟由此显见时局纷乱之际,胜国士子心态变动于纠结困顿之中。   清圣祖(1654-1722)亦深谙民心重要之道,康熙十二年七月初八,在与日讲官对谈时即称:“致治以服人心为本,人心服,更无余事矣。” 这使清圣祖在三藩之乱中能保持清醒认识,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与决策。   正是在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1612-1678)打出“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举行叛乱,利用的正是满汉民族矛盾。“三藩”以民族矛盾为焦点,一箭双雕:不仅触及了清廷之隐忧,也刺激了汉族士民之隐痛。一时间,“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厘所致”,其中的民心向背,清圣祖看得一清二楚。正是受了此番生死较量的刺激与冲击,清圣祖产生争取汉族各方人才的强烈念头,于是在康熙十三年“大兵进剿逆贼”之际,便谕示吏部:“顷以需人甚急,已将汉军内堪用人员照该督抚所请,发往军前候用。其汉人中,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着汉官大学士以下,三品堂官以上,据实保举,发往军前,与汉军官员一体并用。务期虚公推荐,有裨地方,以副朕广揽人才之意。” 康熙十九年则谕示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等:“治道首崇儒雅今四方渐定,正宜振兴文教。”由此可见,清统治者武功未遒,已生文治之心。其实,早在天聪三年,一生征战的皇太极(1592-1643)已谕示:“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 顺治十二年三月,世祖(1638-1661)亦下谕礼部:“朕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自明季扰乱,日寻干戈,学问之道,缺焉未讲。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显而易见,武功以定国基,文治以开太平,已然成为清初统治者的共识。   康熙十七年,三藩战乱正处转折关头,吴三桂三月在衡州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形势陡变,叛军从此一蹶不振。清圣祖正于此年正月二十二日诏开博学鸿儒科,谕示礼部称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 联系该年形势发展看,似以文治之号召,引领武功之声威。   三、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   历来学界讨论关于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举办目的,概括起来说,有吸收人才、招揽遗民、争取民心(士民之心)等多种说法。其实,归根结底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