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 世纪40年代萧红迁徙的生命体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20 世纪40年代萧红迁徙的生命体验  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由于战争的影响,40 年代作家大多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迁徙流亡过程。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大家所熟悉。但40年代作家迁徙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内心变化却很少有人研究。萧红是40 年代的重要作家,她在战火纷飞的40年代颠沛流离,经历了曲折的迁徙过程,本文结合萧红的迁徙经历和文学创作深入探析其40 年代迁徙前后的生命体验,窥一斑见全豹,从而达到对40年代作家迁徙过程中生命体验的全面观照。   生命体验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创作主体从事文学创作时不可或缺的心理感受,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一般都有作家独特而深沉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通过现实生活的生命体验,经过内心的提炼与改造,成为可供观照的审美对象,然后发诸笔端形成文学作品,这就是文学的创作过程。生命体验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发愤著书说不平则鸣说诗穷而后工说等,其理论本质,都是揭示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振发人的自身的生命力,唤起超常的创造力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譹訛这些都说出了生命体验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作家的实际生活遭遇,经过内心的提炼与改造,成为可供观照的审美对象,然后发诸笔端形成文学作品。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的这段话说明了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的关系,没有生死攸关的生命体验,就没有刻骨铭心的文学作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陶渊明正是对官场污浊和社会黑暗的体验,才寄情于自然山水,歌咏自然山水的清新与朴真。李白游历祖国山川,这种游历体验使他的诗歌意气飞扬,以雄奇明秀山川作为自己诗歌抒写载体,气势雄浑。杜甫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这种生命体验使他的诗歌多描写破碎山河,抒发离乱之苦,《三吏》《三别》皆为诗人离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这里简单地分析了生命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见生命体验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没有生命体验就没有文学创作。就中国现代作家而言,生命体验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内心世界,继而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抗日战争爆发,40年代作家四处迁徙流亡,漂泊怀乡、苍茫悲愤等都是这期间作家感受最深的生命体验。因战争影响,迁徙前,首先在面对去留的问题上,作家们普遍处于前所未有的焦灼矛盾之中。抗日战争爆发前,叶圣陶于1935年在苏州建造了新居,一家人生活富足安逸,新居使叶圣陶魂牵梦绕,“讲究虽然说不上,但是还清爽,屋前种有十几棵树木,四时不断地有花叶可玩”。当战争来临时,走与留成了个难题,几经权衡,叶圣陶最后决定举家搬迁。“叶圣陶举家西迁, 是下了一番决心的。那时候,叶圣陶一家老老小小八口人:老母、妹妹、妻子、至善、夏满子(夏尊的女儿,叶至善的未婚妻)、至美、至诚。老的老,小的小,一家人搬迁,谈何容易?何况,在抗战前不久,1935 年,叶圣陶在苏州青石弄5号新置了四间小屋。”譺訛人还未动,在面临迁徙问题上,叶圣陶处于两难的焦灼之中。当战争来临时,面队去留选择,40年代作家带有普遍的焦灼矛盾感受。不仅在迁徙前作家处于前所未有的焦灼矛盾状态中,而且在流亡般的迁徙过程中,颠沛流离、凶险莫测、历尽艰辛、灵与肉脱胎换骨,这种少有的迁徙经历使40年代作家“一起进入了人生与艺术道路上难得、少遇的沉潜状态”譻訛。下面看看萧红40年代的迁徙经历与生命体验。萧红在40 年代迁徙流亡中,最为曲折、痛苦,体验最深。漂泊怀乡、寂寞迷惘是40年代萧红在战火纷飞的迁徙流亡过程中真实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不仅表现在萧红日常的言行中,而且还渗透在萧红40年代创作的小说中。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从小父母对她管束很严,萧红在这样一个地主大家庭里没有温暖,没有爱。   萧红对家里人没有什么感情,只有祖父对她关心、溺爱。寂寞是幼年时期萧红的真实感受。后来,新学之风传到萧红的家乡,呼兰城内龙王庙小学开始招收女生,萧红成了首批女学生。高小毕业后,经过在家里与父亲的斗争,父亲允许她升学了。1927年秋,萧红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祖父去世之后,父亲更加专横威严,萧红在这个冰冷的家中再也得不到一点温暖和爱。后来,为了逃避父亲为她包办的封建婚姻,萧红出走了,这在当地曾经引起不小的震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逐渐沦陷。萧红随萧军等人从关外流亡到青岛等地,并开始接触尝试写作新文学。随后到达上海,在鲁迅的帮助和指导下写作,逐步进入上海文坛。在上海,因与萧军感情不和,萧红漂泊到东京,但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满街的蝉鸣声和木屐声使萧红产生生疏落寞的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