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及後遗关节黏连.doc

伤科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及後遗关节黏连.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科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及後遗关节黏连

傷科手法治療踝關節扭傷及後遺關節黏連 戴有志1 黃慧君2 1財團法人佛教慈濟醫院台北分院中醫科 2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中醫科 摘 要 中醫門診中之骨傷科疾患,踝關節急慢性扭挫傷是極為常見的問題,而一般未曾受過骨傷科專業訓練的醫師在排除骨折、脫臼後,大多以針灸、內服中藥或兩者同用,發揮止痛消腫作用,而缺乏關節整復與復健的觀念與技術來治療病患,因此使得相當比例的病患不是遷延不癒,就是容易復發,甚至造成關節黏連,常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效率,此一現象已成為重要的醫療課題。筆者本身在骨傷專科學習階段,試圖將先進前輩之技術、經驗,與現代醫學觀點結合,期許在骨傷專科之傳承與教學方面,能達到更清晰、更容易學習與臨床操作的理想與目標。本文將深入介紹踝關節之動靜態解剖學與生物力學,並說明其遷延不癒,容易復發,甚至造成關節黏連之學理與相關治療,希望能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及治療模式給臨床醫師與病患。 關鍵詞:踝關節扭挫傷、關節黏連、手法整復治療 前 言 中醫門診中常遇見患者問這類問題:『醫師,我的腳腫得像米菇,怎麼辦?』『醫師,我的腳踝這樣腫痛,骨頭是不是有斷掉?要不要照X-光?』『我現在不能走路怎麼辦?是不是要休息?』『我的腳腫成這樣會不會好?要多久才會好?』『足踝扭傷要怎麼治療及預防反覆扭傷?』 其實足踝扭傷是高發生率、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疾病,根據統計約佔所有運動傷害的40%。足踝部雖然是人體的小關節,但卻是任重而道遠。據估計,每步行一英哩,可對每隻足部造成60噸以上的壓力,而運動時所承受的壓力更大到以倍數計。因此,足踝部的運動傷害頗為常見,如果未能與以適時適當的處理,不但影響運動,甚至連日常生活作息都不方便。 一旦足踝扭傷時,務必儘早診療,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疼痛部位組織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充血、水腫、變性,日久便可增生肥厚,形成粘連,約有20%患者會發生功能不穩定的現象,使病程遷延反覆,治療更加困難。 踝關節之動靜態解剖學 ㄧ、靜態解剖學 ㄧ般腳的關節可分成三個部份—後足、中足、前足,本文探討之踝關節乃歸屬於後足之部份。踝關節是ㄧ個位於距骨脛骨內踝、腓骨外踝之間的ㄧ個單軸改良型的铰鏈性滑液囊關節,即由脛腓橫韌帶連接脛骨與腓骨的下端夾住距骨而構成。 二、動態解剖學 踝關節的活動主要是脛腓骨在距骨滑車上前後轉動,具有一個自由度,但繞垂直軸亦可有少許轉動和側向位移;整體來說,主要還是繞著橫軸轉動,轉動的角度因人而異,一般介於40°-80°之間,平均為45°左右,在步行時一般介於25°-35°之間。距骨由於其形狀的緣故(距骨的前面約比後面寬約2.4mm),當背屈時它被夾在內外踝之間,使得踝關節幾乎無法內翻或外翻,其休息放鬆狀態為沒有內翻或外翻的蹠屈10°左右。以穩定性來說,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前面較寬的部份進入距腓凹窩是踝關節較穩定的狀態,因此當踝關節作最大背屈時,是關節處於最緊的狀態。反之,當踝關節蹠屈時,距骨後面較寬的部份進入距腓凹窩是踝關節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而因此常常發生失穩,造成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之生物力學 在脛骨受壓力時,踝關節是處於一個不穩定之結構與狀態,為了保持其穩定,小腿前側肌群(脛骨前肌、伸姆長肌、第三腓骨肌)及後側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蹠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屈姆長肌)形成一穩定力系統,這時就像要使旗桿穩定直立般,兩邊要用繩索牽拉固定於地面一樣,而很明顯由於要維持穩定就增加了距骨上之壓力。 例如在身體向前傾時,重心向前移,假設體重為60公斤,在每一足上需承受30公斤,經計算後,作用於單側距骨上之反作用力約為50公斤;又如單腳站立時,踝關節受力可達到144公斤左右。 踝關節扭傷之造成原因 1.過度長期的訓練 2.打球跳躍時衝擊力量太大或踩到別人的腳? 3.下雨天走路或浴室地面潮濕滑倒 4.地面不平整或傾斜而踩空或滑倒 5.上下樓梯滑倒或踩空 6.騎車跌倒被車壓挫傷 7.從高處跳下 8.穿不適合的鞋子 臨床表現 急性期不外乎局部紅、腫、熱、痛、無法走站、足踝活動困難或障礙等。病患大多有外傷、負重或長期走站姿勢不良等疾病形成過程。 慢性患者甚或會因長期走站姿勢不良,而引發膝、髖、腰、脊椎等連鎖性關節軟組織病變。 檢查與診斷 1. 望診 局部是否紅腫?走站時是否臉部表情苦楚扭曲?體型胖瘦、走路姿態、肩膀與腰臀兩側對稱性、兩腳長短比對。 2. 聞診 唉聲嘆氣。 3. 問診 局部腫、熱、痛感覺? 可否無法走站、足踝活動困難或障礙等? 有無明顯外傷史、負重、長期姿勢不良等? 4. 觸診 壓痛(內側三角韌帶,外側前距腓韌帶、距跟韌帶、後距腓韌帶)、腫起、發 熱或僵硬、鬆弛等局部結構性問題。 5.理學檢查 兩側AROM與PROM是否對稱? ta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