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xie
目 录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 1. 反应的焓变与熵变 3. 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 2.1.2 反应自发性的判断(ΔG) 2. ΔG与?G 的关系 2.1.3 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应用 2. 其他温度时的?rGm的计算 3. 任意态时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4. ΔrG 和ΔrG的应用 2.2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2. 多重平衡 2.2.3 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2.2.4 化学平衡的移动及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2.3 化学反应速率 2.3.1 浓度的影响和反应级数 1. 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2.3.2 温度的影响和阿仑尼乌斯公式 2.3.3 反应的活化能和催化剂 2. 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 3. 催化剂(触媒)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4. 酶催化和模拟酶催化 2.3.4 链反应和光化学反应 3. 光化学反应 2.4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2.4.1 环境化学与重要大气污染事件 1. 大气污染 2. 大气圈的结构与组成 3. 重要的大气污染事件 2.4.2 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控制 光化学烟雾 2. 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3. 大气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原理 2.4.3 全球性大气污染 2.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3.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的形成 臭氧层的作用 CFC污染 臭氧层的破坏 氟利昂的功与过 2.4.4 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 2. 绿色化学 选读材料——熵与信息社会 2. 不可逆过程与自组织 3. 化学振荡和化学波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2) 本章小结(3) 山窝里的冶炼厂修了一条200多米的烟道直通向山顶的烟囱。 人民网,2002年12月15日04:15 土法生产砒霜 天真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身上这些会发痛发痒的斑点意味着什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七建乡和三角乡之间。 (1) 固定源排放的废气比例较高、污染严重 (2) 燃煤大国,属煤烟型污染。 (3) 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 主要原因: 煤为主要能源,废气一般虽经除尘但未脱硫 民用煤比例过高 燃煤设备热效率低 发展中国家 主要特征: (1) 消除烟尘 (2) 二氧化硫的控制 石灰乳法: 主要技术措施: 改进产生污染源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更换燃料或使用清洁能源 净化排出的废气 2 C a ( O H ) 2 2 S O 2 2 C a S O 3 H 2 O 1 2 + . 2Ca(HSO3)2 + O2 + 2H2O 2CaSO4·2H2O + 2H2SO4 (3) 汽车废气治理 六环牌 HX-OEM-3C-I 型三元催化剂 当前 Pt、Pd、Ru 催化剂 (CeO2 为助催化剂、耐高温陶瓷为载体) 可使尾气中有害物质转化率超过 90%。 1. 酸雨 酸雨、全球气候变暖与臭氧层的破坏是当前困扰世界的三大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酸雨又称酸沉降,它是指 pH5.6的天然降水(湿沉降)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干沉降)。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 H2SO4/HNO3 ≈ 10/1,而发达国家为 (1~2)/1。 1999年度全国降水污染状况 (1) SO2 + H2O = H2SO3 2H2SO3 + O2 = H2SO4 SO3 + H2O = H2SO4 (2) 3NO2 + H2O = 2HNO3 + NO 酸雨对水体、森林和土壤都有重要影响,如使石灰岩溶解,海岸线后退,树木枯死,造成的损失很大。1998年我国划定“两控区”,要求严控酸雨和SO2排放。 酸雨的形成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让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属长波红外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CH4、N2O、CFC、O3 等多原子分子。 单击播放 100 80 60 40 20 0 透射率 T/%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波长 (b) CF2Cl2 (a) CH4 图2.8 CH4 及 CFC-12 的红外光谱图 表2.6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现有浓度、增长率及对增温的作用 5.0 4×10-4 CFC-12 (CF2Cl2) 24 5.0 2.3×10-4 CFC-11(CFCl3) 6 0.2 0.3 N2O 15 1~2 1.7 CH4 0~0.7 0.02~0.1(随高度变化) 对流层O3 –0.5 0.1~10(随高度变化) 平流层O3 5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