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ppt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 二、生态美学 (一)生态美学的定义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三)生态美学的发展现状 (四)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智慧 (五)生态美学的突破 (六)生态美学的影响意义 * (一)生态美学的定义 1、生态美学的由来: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属自然科学学科。 1922年, 美国地理学家哈伦· 巴洛斯首先提出了“ 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将生态学与人的生存联系起来。 1994年,“生态美学”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是一种崭新的审美观。 生态虽然不是美学的范畴,但是从审美的视角看, 它也具有审美意义。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生态美的概念。 * 2、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 3、生态美学的广义与狭义之分: ※生态美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 狭义的指建立人与自然达到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 ※ 广义的指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审美观。 *从目前看,生态美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分支,而是美学学科在当代新的发展、新的延伸、新的丰富和新的立场。 ——曾繁仁《关于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 *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 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 *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 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自我实现原则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是深层生态学的另一准则。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 * 2、后现代文化形态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前提。 后现代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    美学在新时代的这种“文化转向”恰恰是后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命运问题的探讨必然进入美学研究领域,成为其重要课题,从而为生态美学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 2、为什么要研究“生态美学”? 1)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学科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学科理念。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 *1962年《寂静的春天》;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发布《人类环境宣言》; * 我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 * 2004年4月30日发表《论生态文明》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 2)为了适应思想与哲学转型。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哲学文化发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观的转型: 1961年德里达提出“去中心”的概念; 1966年福柯提出“人的终结”即人的死亡; 1973年,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包括“生态自我,平等,共生”; 、、、、、、 2004年4月胡锦涛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 3)为了适应美学与文学的转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美学与文学领域的生态转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在西方逐渐成为“显学”; 1984年,今道友信邀杜夫海纳和帕斯默聚会东京讨论新的生态伦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