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下水资源的形成.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1)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山区及丘陵的沟谷与坡脚常可见泉,而在平原地区很少有。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及下降泉两大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 根据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与溢出泉。 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 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补给(侵蚀泉、接触泉与溢出泉) (3)补、径、排特征: 在潜水的全部分布范围都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径流。 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外,主要有两种排泄方式,一类为径流排泄,即径流到地形低洼处,以泉、泄流等形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另一类为蒸发排泄,即通过土面蒸发或植物蒸腾的形式进入大气。 (4)潜水的动态变化大,具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丰水季节或年份,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埋藏深度变小。干旱季节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减小,埋藏深度变大。 (5)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但受气候影响,且含水层厚度一般比较有限,其资源通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6)潜水的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和岩性条件。湿润气候及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有利于潜水的径流排泄,往往形成含盐量不高的淡水。干旱气候下由细粒组成的盆地平原,以蒸发排泄为主,常形成含盐高的咸水。潜水容易受到污染。 (7)潜水位、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流向、潜水水力梯度 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潜水等水位线图:将潜水位各点的连线,即得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流向:垂直等水位线由高到低为潜水流向。 (7)潜水位、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流向、潜水水力梯度 潜水水力梯度:相邻两条等水位线的水位差除以其水平距离即为潜水面坡度。当潜水面坡度不大时,即可视为潜水水力梯度。 潜水的基本特点: 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 根本原因: 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 1、定义: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作承压水,亦称地层水、层间水。 六、承压水(层间水、地层水) 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 2、埋藏条件: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弱透水层)称作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的隔水层(弱透水层)叫做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含水层厚度。 承压性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特征。 承压区/非承压区(补给区/排泄区); 承压高度: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为作用在隔水顶板的以水柱高度表示的附加压强。 测压水位: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测压水位。测压水位高出地表的范围是承压水的自溢区。 3、补给、径流、排泄:承压水受隔水层的限制,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弱。当顶底板隔水性能良好时,它主要通过含水层出露地表的补给区(这里的水实际上已转为潜水)获得补给,并通过范围有限的排泄区排泄。 当顶底板为半隔水层时,它还可通过半隔水层,从上部或下部的含水层获得补给,向上部或向下部含水层排泄。 越流补给 4、动态特征: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承压水参与水循环都不如潜水那样积极。因此,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 5、承压水在很大程度上和潜水一样来源于现代渗入水(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但是,由于承压水的埋藏条件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受到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含水层中可以保留年代很古老的水,有时甚至保留沉积物沉积时的水(例如,在海相沉积物中保留当时的海水,在湖相沉积物中保留当时的湖水)。 总的说来,承压水资源不象潜水资源那样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性能。 6、将某一承压含水层水头(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即得等水头线(等水压 线)。在图上根据钻孔水头资料绘出等水头线,便得到等水头线图。和潜水等水头线一样,根据承压水等水头线可以确定承压水的流向和水力梯度。 (1)对于潜水,由等水位线构成的测势面既表示地上水面,又代表含水层的顶面(即潜水面)。而承压水只有当井孔穿透上覆隔水层达到含水层顶面时,才会在井孔中出现。在水头高度处并不存在实际的地下水面,由等水头线构成的测势面是一个虚构的面,钻孔打至这个高度是取不到水的,必须打到含水层的顶面才能见水。因此等水头线图通常要附以含水层顶板等高线。 (2)仅仅根据等水头线图,无法判断承压含水层和其它水体的补给关系。任一承压含水层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水体(地表水,潜水或其它承压含水层)的水头必须高于此承压含水层的水头; 第二,水体与该含水层之间必须有联系通道。 同样,在排泄时也应具备这两个条件,只不过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必须高于其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