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互动理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中南财经法大学哲学院社会学教研室 关于社会学互动理论、交换理论  1、人文主义社会学的两种主要理论。 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是社会学人文主义理论流派的两种主要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是,都把“社会”看作是个人动机和价值取向的某种“内心模式”。 2、两种理论的区别。 互动理论将社会解释为“心理模式”。交换理论将社会解释为“理性模式”。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学“互动理论”。 教学内容:互动理论的性质和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是互动理论的内容。难点是互动理论 关于“社会”的解释。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讨论。 学 时: 2学时 第一节 互动理论的社会观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 1、社会是个体内心稳定的互动模式。 互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唯名论”。 互动理论认为,所谓“社会”,是个人内心关于社会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并不存在某种外在于个人的所谓客观存在的、实体性的“社会”。 “文化、制度、习俗”等内容,不过是对过去人们内心互动模式的外化,它们并不能表明现在人们真实的互动状况。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 2、“互动模式”是个体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内生形成的。 人们内心的“互动模式”是个人与其他个人在满足各自需要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互动模式”是互动双方各自在内心对如何行动作出权衡、选择适当行动路线的结果。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 3、“主体性”因素对互动行为的决定性。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在个体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直接主导之下发生的。 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是个体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的。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 4、“文化、制度”的外部性。 “文化、制度、习俗”等因素,是外在于个体内心“互动模式”的外部因素。 它们构成个体发生社会行为时的具体“情景”。 “文化、制度、习俗”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互动行为,不可能决定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方式。 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 1、研究个体的“主体性”因素。 如何对社会生活进行研究呢? 互动理论的观点是,应研究人内心的“主体性”因素,而不是研究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客观状况。 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 2、研究主体的动机和价值取向。 对“主体性”因素进行研究,内容是什么呢? 研究互动情景中个体的“动机、价值取向”和“适当行动的路线”。 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 3、解释“互动模式”如何在个体相互作用中形成。 对社会进行研究,就是要解释不同的个体的动机和价值取向,如何通过互动过程形成双方内心一套稳定的“互动模式”。 第二节 互动理论的内容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互动论”作为社会学的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即“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提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实用哲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关于“人性”、“人的行为”、“人的社会性”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思想。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部事物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 “反应”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 对个人来说,他人的“期待”或“行动符号”就是表示外部事物刺激的因素。个人的行为就是对这种外部事物刺激的“反应”。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查尔斯?霍顿?库利分别提出“自我”和“镜中我”范畴。 “自我”、“镜中我”是人的另一种心理能力。它们意味着,人不仅能够将他人的“期待”作为“客体”来看待,而且也能够将自身作为“客体”来看待,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感觉”,形成“自身态度”。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2、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859-1952)提出 “心智”范畴。他认为,“心智”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意识,是人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以谋求生存因而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如何有效用行动的认知。 这种思想对互动理论关于个人是在适应由“他人期待”构成的社会环境,形成自己的“社会人格”和“行为方式”的观点,有较大影响。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3、生物学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生物学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的意识中保留下来的内容,是人在谋生中“有利于自己适应环境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