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学在语文领域应用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doc

声韵学在语文领域应用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声韵学在语文领域应用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九年一貫課程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聲韻學在語文領域應用之研究 蔡根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經學研究所 副教授 壹、前言 曾經聽一些學生說:「學聲韻學那麼難,學過了也還給老師啦!有甚麼用!」在這幾年輔導實習同學的訪視中,也的確沒有看到有誰在教學上有用過聲韻學來說明講解的。有不得已而用之,就一定發生錯誤。那就說明了在國文教學上,是一定少不了要用到聲韻學的。所以,國文系的課程表裡,把聲韻學定為必修的課程,是有設計用意的。 不過,為甚麼大部分的同學都不容易把聲韻學學好呢?我以為原因有三:第一是讀國文系的同學,先天上是感性強於理性,而聲韻學的本質是理性的,是科學的,要講邏輯的。第二是聲韻學是一門歷史語音學,語音是不具形的,而且透過千古不變的漢字來記錄,要由漢字轉換為語音,的確是不太容易的事。第三是同學讀聲韻學的時候,多是以背誦的方式來學的,而不是由應用方面入手。所以縱然聲韻學的成績及格,或者分數不錯,但是一旦畢了業,沒有壓力了,就通通忘光光,所以在教學上就不可能派上用場,也不敢拿出來說明。可能還有一個理由是同學大一的國音沒有學好,所以在銜接上也有些不良吧。 然而,在國文的研究也好,在國文的教學也好,聲韻學知識是不可或缺的。清朝的大學者如段玉裁、江聲、王引之、王念孫、戴震、俞樾、錢大昕、王國維等等,無一不是對聲韻學有高超認知的,所以他們都能夠在國學研究上有突顯的貢獻。錢大昕在《小學考、序》裡說: 古人之意不傳,而文則古今不異;因文字而得古音,因古音而得古訓,此以一貫三之道,亦推一合十之道也。 段玉裁在《廣雅疏證、序》中說: 聖人之制字,有意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 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序》裡說: 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換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上加竹頭)而為病矣。 由此可見,聲韻學的用處大得很,實在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問。 貳、聲韻學在語文領域之應用舉例 聲韻學在語文領域上,應用的範圍很廣,比如通假字的說明,方言現象的解說,語詞字彙的意義掌握,韻文的押韻和平仄,文學用語感情的探究,字詞讀音的辨證、文獻之研究等等,都需要聲韻學來幫忙。以下大多根據國、高中國文教材,舉例說明聲韻學在語文領域各方面的運用。 假借字的條件說明 所謂通假字,就是古人用字的時候,往往借用另一個音同或音相近的字來使用,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要說某字與某字相通,那麼,就得說明兩者之間的聲韻關係,否則就通得沒有道理了。 比如國中課本裡,有劉蓉的〈習慣說〉一文,其中有一句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歷來「為」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當作倒裝句,是「何以為天下國家」的意思;一是把「為」字通「乎」字講,當句末助詞;而最後一版國編本是採取第二種的解釋。現在暫時不說兩者的優劣,既然用通假的說法,就應該說明兩者何以能通,這就得說明聲韻關係。我曾經問過很多實習學生以及進修的任教老師,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明清楚的。 說明一個字的聲音,不外乎聲、韻、調三者。「為」與「乎」的聲調都是平聲,一個陰平,一個陽平,這是因為「為」字屬喻三的為母字,是次濁音,國語讀陽平,「乎」字是匣母字,是全濁聲母,本來應該讀陽平聲的,不過現在習慣性的讀陰平了。而兩個字的國語音讀,聲母是一個讀ㄏ,一個讀零聲母;韻母是一個讀ㄨㄟ,一個讀ㄨ;聲母、韻母都不同,那就更需要說明。 其實,如果修過聲韻學的學生,應該很容易知道,「為」是中古喻母三等的為紐字,曾運乾早就說過「喻三古歸匣」了。而「乎」字《廣韻》是「戶吳切」,屬匣紐,兩者在古音都是匣紐字,所以是可以相通的。就韻母來說,「為」字在《廣韻》支韻,上古韻在歌韻;「乎」字在《廣韻》模韻,上古韻在魚韻;兩者差距比較大。不過就兩者雙聲來說,已經足以說明所以相通的理由了。補充說明的是「為」字當句末助詞這種用法,是上古漢語的語法,《論語》、《左傳》裡就有很多用例,所以我們應該用上古音來說明。 不過,如果教國中生,這樣說是達不到教學效果的,因為學生聽不懂。倒不如用諧聲偏旁來說明比較實際。學生都知道,中國字本來大多可以有邊讀邊的,這是形聲字的造字原理。所以,找一些從「為」得聲的字,讓學生瞭解,「為」字雖然在國語裡讀零聲母,但在古代是有聲母的,譬如「撝、媯」,都是唸聲母ㄍ、ㄏ的;所以,「為」字在古代與「乎」字有雙聲的關係。 我們還可以用諧聲偏旁不同的異體字來說明這一點。所謂異體字,就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是形不同而音義相同的字,那麼,如果兩個字的諧聲偏旁用字不同,則兩個諧聲的字也應該是同音字,那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兩者的同音關係。如貨字,異體可以寫作「貝為」;訛字異體可以寫為「言為」,靴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