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
一章 药理学 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动力学)的基本规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一、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使机体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使机体功能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二、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药物未吸收入血流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当药物吸收入血流后所出现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药物对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它器官的效应称为间接作用。四、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吸收后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作用很弱或几无作用,这种作用称为选择性作用。五、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与防治疾病目的有关的作用称为防治作用。与防治目的无关甚至有害的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等。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引起的与防治疾病的目的无关甚至有害、但对组织器官无损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过量或久用产生严重的功能紊乱、组织损伤的作用。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个别特异质机体接触某些药物时所引起的病理性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与特异质有关,与药物的剂量无关。继发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习惯性:是指长期用药停药后有继续用药的欲望。成瘾性:是指长期用药停药后有戒断症状。六、药物作用的机理:1、改变理化环境;2、酶促或酶抑作用;3、对代谢影响;4、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5、影响活性物质释放;6、作用于受体。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蛋白质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有些则嵌入膜内部。膜上有膜孔(直径约8?)及特殊转运系统。由于生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由于具有膜孔,所以水及水溶性、非极性小分子药物也能通过;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水溶性大分子物质也能选择性地通过生物膜。二、药物转运:(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药物经膜孔扩散和脂溶扩散通过生物膜。特点: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直至膜两侧浓度相等(动态平衡);不需酶,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也不受其它转运物质抑制;多属外源性物质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包括膜孔扩散和脂溶扩散。膜孔扩散(滤过):膜孔直径约8?(埃,1?=10-10米),直径<8?或分子量<100的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均易通过膜孔扩散。脂溶扩散:即非离子扩散,细胞膜具有类脂结构,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类脂质透过细胞膜,药物的脂溶性越大越易扩散。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浓度梯度及药物在膜内的溶解度。受药物解离度的影响也很大。药物离解成阴、阳离子后,极性增加,脂溶性下降,难穿透类脂质屏障。(二)特殊转运:主要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又名“上坡”转运:特点:是一种载体转运,靠酶促,耗能;可逆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两种药物转运机制相同时,可出现竞争性抑制;有饱和现象;多属内源性代谢物质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是通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多肽蛋白质来进行的。药物与膜蛋白外侧亚单位(载体)结合后,引起该蛋白质构型改变,将药物甩向内侧,再由该蛋白质的内侧亚单位通过构型变化,进一步把药物甩入细胞内。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是顺浓度梯度,不需酶促,不耗能;所需载体在药物浓度高时可被饱和,转运系统可被某些物质抑制或竞争。三、药物的体内过程: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2、药物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难以吸收。。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生物利用度(或生物可用度)。(二)分布: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3、药物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结合率大小与疗效有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