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3-II--专题培训班-超高周疲劳-20090611.ppt

2-973-II--专题培训班-超高周疲劳-20090611.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973-II--专题培训班-超高周疲劳-20090611

△Kinc、△KGBF与疲劳寿命Nf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ΔKGBF基本为一定值 以实验基础,从断裂力学角度出发,得出了高强钢超长疲劳寿命Nf对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尺寸r0及钢中氢的影响因子的依赖关系。 减小夹杂物的尺寸,可以显著地提高疲劳寿命。 如夹杂物尺寸减小一半,寿命可以延长10倍(以平均m=9估计) 在一定条件下,ΔKGBF基本为一定值 且ΔKGBF=ΔKth VIM+VAR [O]=9 ppm [N]=70 ppm Rm=1995 MPa σ-1=845 MPa σ-1/Rm=0.42 低应力、长寿命由夹杂物起裂(7个样) 途径1:电炉+LF+VD→转炉+LF+RH 途径1:电炉+LF+VD→转炉+LF+RH RH工艺与VD工艺相比,起裂于夹杂物的试样数大幅度减少,疲劳寿命可靠性明显提高; 少量粗大的夹杂物仍有待避免 冶炼工艺的改进对高周疲劳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途径2:冶炼 (脱氧)工艺的优化 途径2:冶炼(脱氧)工艺的优化 38Si7 steel N-38Si7: [O]10 ppm X-38Si7: [O]=6 ppm 上述矛盾结果的解释 高强钢高周和超高周疲劳多启裂于钢中粗大夹杂物,传统用氧含量表征洁净度的方法有待深入探索。 测氧方法的影响 钢中大尺寸夹杂物所占数量少,并且定氧用钢样尺寸很小(Φ5 mm),因而样品中存在大尺寸夹杂物的机率很小。 即使存在一个大夹杂,由于读数异常高,数据很可能被认为无效。 通常测定的氧含量的实际上往往仅代表小尺寸氧化物夹杂中的氧含量,而基本上不包含大尺寸氧化物夹杂中的氧含量。 检测体积的差异 疲劳实验结果是较大体积试样中大尺寸夹杂物的影响 往往20~50个样品(金相法2个样品,面检测) 244个旋弯和超声波疲劳断口统计结果 理想非金属夹杂物 尺寸足够小 不引起鱼眼断裂 具体尺寸与钢种、强度水平等有关 性态得到控制 与基体结合紧密 自身不易破裂 弹性性质与基体接近 如何细化、减少钢中的夹杂物? 减少钢中的氧含量 氧含量与夹杂物尺寸的关系? 夹杂物变性处理 如何减轻夹杂物的危害? [O]含量与氧化物系夹杂物指数的关系 各种钢包精炼钢中的[O]含量 硬度超过400HV,不再满足上述关系,疲劳强度降低,数据分散性增大 低氧钢疲劳强度明显提高(氧化物夹杂控制) 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超纯净弹簧钢的概念 在控制夹杂物总量的同时,还控制其形态,使之成为低熔点易变形的夹杂物,在初轧、成品轧制时能够不断延伸,成为不使疲劳性能受损的形态。 不过分追求降低[O]含量 作用:减小夹杂物的尺寸;同时使夹杂物的力学特性与基体接近,缓和夹杂物与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集中 基体组织起裂 仅仅对夹杂物进行变性处理还不够,还应强化基体,避免疲劳破坏起源于基体组织缺陷; 应同时控制尺寸虽然细小,但同样危害性较大的TiN等夹杂,否则,同样难以提高高强度钢的疲劳性能 如何评估洁净钢中的夹杂物尺寸? ASTM法; Michelin修正法-日本弹簧技术研究会专门成立了非金属夹杂物评定法委员会 酸溶解法-神户 EB法(电子束熔炼设备)-住友金属; 极值统计法; 超声波疲劳实验法 氢在高强度钢高周和超高周疲劳断裂过程中的作用: GBF(ODA)区形成机制 高强度钢的腐蚀疲劳破坏行为: 腐蚀疲劳为一般高周疲劳下的问题 夹杂物为强的氢陷阱; 氢同位素射线成像结果,可清楚地确定氢在夹杂物周围的富集。 氢来源: 内氢:在冶炼、加工过程中进入钢中的氢; 外氢:在使用过程中服役环境中的氢(如因腐蚀反应产生氢)侵入。 村上敬宜-ODA(GBF)的形成 氢在夹杂周围和裂纹前沿将对高强钢超高周疲劳断裂起重要作用; ODA或GBF区的形成,使得缺陷尺寸增大,导致高强度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的降低。 Murakami (氢脆模型): 在应变应力作用下夹杂物捕获的氢引起的氢脆破坏;当裂纹扩展第一阶段完成后,氢的作用消失,断口上出现通常的平滑疲劳裂纹。 Furuya: 加载频率对ODA的大小没有影响,形成可能与氢有关,但破坏机制与氢脆不同。 鲁连涛/Shiozawa (微细碳化物离散剥离模型):采用低-高两段应力切换的疲劳实验,发现在超长寿命区,约在疲劳寿命的5-10%时疲劳裂纹首先在内部夹杂物处萌生,由于夹杂物周围的球形碳化物开始从基体剥离,在夹杂物周围形成许多不连续的微小裂纹,然后,相邻的微小裂纹相互连接,直到疲劳寿命的90%以上,裂纹开始连续扩展。 夹杂物对氢的捕集 T. Otsuka. Fu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48:708–711 氚示踪成像技术观察到的被Al2O3非金属夹杂物捕捉到的氢 =inclusion size + the size of the dark area For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