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学”在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在活动中主导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内容大多写游子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会用意象及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的离别之忧伤,珍惜我们今天的相聚离别。
三、教学重、难点
1、 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四、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困惑与问题,写在纸条上。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制作到PPT上,供上课讨论。
五、教学流程:
【导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先秦的散文,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则是骈语和五言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言古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幻灯片显示: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 清
散文 赋 骈语 五言古诗 诗 词 曲 小说
【文学常识】
幻灯片显示:
“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作家的19首五言诗
由南朝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收录
离别思乡,人生短促,时光易逝的感叹与伤痛。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主要是写逐臣弃友,思妇劳人,贫士游子的失意苦闷、感喟哀伤之情的诗歌,尤其多写离别思乡,人生短促,时光易逝的感叹与伤痛。内容具有相当普遍的人生经验,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世俗情感。“句平(易于感人的普通情感与人生际遇)意远(丰富的寓意)”,以及“语短(含蓄)情长(意不尽)”。
【整体感知】
采之欲遗谁? 遗,读如(wèi)赠送。指导朗诵,起承转合。前面愉悦,后面忧伤。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班读,学生单个读,分成男女组合作读。(通过诵读达到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幻灯片显示:(学生在阅读之后提出的问题)
涉啥江?为啥要涉江?为啥要采芙蓉?作者要为谁采芙蓉?
为什么要采芙蓉送给妻子?
为什么采芙蓉送给男子而不是梅兰竹菊能衬托男子品格气质的花朵,有什么寓意?
思念故乡为什么要采芙蓉?
为什么采芙蓉,牡丹、兰花、荷花不行吗?
为什么要采芙蓉?这与整篇文章或与作者的心情有何联系?
“兰泽多芳草”芳草指什么?
为什么要送芳草?为什么是花草而不是器物类?此诗中欲“遗”的 对象是否也可以是君,不单单是思慕的人?
都说在远方了,他咋送花,谁送谁?
为什么这首诗中亲人要分离、爱人要分离?
为什么作者最后写同心的人会分开?
诗开篇很美,结尾为何忧伤?
为什么不回去而要“忧伤以终老”?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成为四个问题。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为什么是采花送人?
幻灯片显示:
《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屈原《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总结: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有企业管理岗竞聘笔试题和答案.docx VIP
- 统一身份认证总体方案V1.0.docx VIP
- 平遥保护性规划(同济).ppt VIP
- 微电影广告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pptx VIP
- 2022年中国商业数据智能行业研究报告.pdf VIP
- Unit+3+Sports+and+Fitness+单词记忆导学案4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VIP
-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试题-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 -部编版(含答案).doc VIP
- 3G101-1图集详解.docx VIP
- 华为手机营销方法论IPMS和GTM高级培训课件(第三部分)glz.pptx VIP
- 2.2.1.2工业机器人气路连接《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与调试运行》.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