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61(王雪涛)通孔电镀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ocVIP

S-061(王雪涛)通孔电镀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061(王雪涛)通孔电镀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Analysis of Theoretic Model in Through-hole Electroplating 通孔电镀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Paper Code:-061 王雪涛 乔书晓 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angxt@ 作者简介: 王雪涛,男,2007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深圳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为技术中心产品开发部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的通孔电镀模型,对扩散传质和欧姆电阻影响下的孔内电流密度分布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与推导,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发现,孔内理论电流密度分布与孔内实际镀层厚度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吻合性,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孔内镀层厚度分布不均的问题,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模型;扩散传质;欧姆电阻;电流密度;镀层厚度 Abstract: A theoretic analysis on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rough-holes effected by diffusion mass transfer and ohmic resistance is developed through an electroplating model in this paper. Theori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pper thickness distributions measured i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y accorded well with the fact and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can explain the copper thickness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hole. Keywords: model; mass transfer; ohmic resistance; current density; copper thickness 1. 前言 通孔电镀在印制线路板,尤其是多层线路板的层间导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对板厚及孔径的要求越来越高,孔内电镀难度相应变大,易出现从孔口到孔中心镀层厚度逐渐减小的现象(如下图1所示)。 图1. 孔内镀层厚度梯度现象 通孔电镀时,电极反应速度i(单位:A/m2)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影响因素:电荷转移电阻(Rc)、扩散传质电阻(Rm)及电解液欧姆电阻(RΩ)。通常状况下,电镀过程多是由扩散传质与欧姆电阻两者单独或者联合控制,孔径及长度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相对大小不同,进而导致决定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也不相同。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实验结果对不同控制因素下的电流密度分布及镀层厚度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 理论模型 根据Anthony等人[1]的研究,在电极反应满足Butler-Volmer动力学方程的条件下,电镀时孔内的电流密度分布可以表示为下式: 该式包含电子转移、扩散传质及欧姆电阻对孔内电镀反应速率的影响,但其方程的求解在数学上十分困难,难点主要在于φ0(x)和Cs(x)的求解时,各种边界条件及方程本身的求解。故本研究尝试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将其化整为零,分别加以讨论。 2.1 模型建立 首先,模型的建立基于以下几个简化假设: a:忽略电荷转移(Cu2+ +2e→Cu)对孔内镀层厚度的影响,即不考虑Rc。 b:电镀过程中主体溶液浓度保持一致。 c:孔内液体充满于整个孔内,且为稳定的层流状态,忽略孔口的边缘效应。 d:孔内为扩散传质,忽略电迁移,且为稳态扩散过程,满足Fick定律。 e:孔两端状态相同,可以认为关于z=L/2对称。 f:孔内电解液电阻只考虑轴向(厚径比大的情形),忽略先前化学沉铜薄层的欧姆电阻。 根据上述理想化假设,孔内电镀模型示意如下图2所示。 图2. 通孔电镀模型示意 推导之前,借鉴Thomas等人[2]的方式,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分别为: ; 其中,n:反应转移电子数,对Cu2+来说,n=2equiv/mol; F:Frandy常数,96487C/equiv;L:孔长度,mm;:交换电流密度,在电极材料、表面状态、溶液浓度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为一常数,查得10-3A/cm2;T:反应温度,K;R:气体常数,8.31J/(mol·K);k:电解液的电导率,测得为0.62×10-2(Ω·m)-1;Cb:CuSO4浓度,mol/L;R0:孔半径,mm; D:扩散系数,3.6×10-6cm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