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iWlson病.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豆状核变性iW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Wilson病 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1912年Wilson报道的一种新的疾病。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粗大结节性肝硬化,并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故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症。1953年,Beam等提出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在血缘通婚率高的地区或社区。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者)为1/200~1/400,患病率约为5/100万,发病大多于10~30岁间,年龄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59岁,20%~40%患者有家族史。HLD在我国神经遗传病中居第二位,达10.14%。我国1949~1986年间报道的本病约有1200人,以青少年多见,初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的约占该病总数的61.7%~95%,男女比为2.3﹕→G)、颠换(C→A)、缺失(CCC→CC)和插入(T→TT),其中以C→A 的颠换最为常见。随着研究面的扩大,不断发现新的ATP7B基因突变形式。 1995年,在欧洲裔HLD患者中继续研究,发现共有23种突变形式,其中以14号外显子的Hisl069Gln和18号外显子的Glyl266Lys两种突变频率较高,提示14和18外显子可能为欧洲裔患者的突变热区。1996年对24例非同源家系的欧洲裔HLD患者进行突变分析的结果发现了16种突变形式,其中Hisl069Gln在1/3病人中可检出,提示可通过直接检测Hisl069Gln突变的方法至少对近1/3的临床疑诊患者进行确诊。1997年,在美国裔HLD患者中共发现25种不同的突变类型,第14外显子的Hisl069Gln是美国裔HLD病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1995年,对高加索裔HLD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21种突变形式,以14号外显子的Hisl069Gln和8号外显子的2299insc以及10号外显子2531delA突变率较高。1997年,在日本发现了13种突变形式,其中2299insc和Arg778Leu突变频率两点可能为日本HLD患者的突变热点。1998年,在朝鲜HLD患者检测到Arg778Leu的高频突变。1996年以后对中国人HLD基因突变的研究发现Arg778Leu和Arg778Gln突变,提示778密码子可能为华裔人种的高频突变点,12号或5号外显子是中国患者的突变第二热区。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近200种的突变形式。 2.病理变化 HLD主要累及肝、脑、角膜等处。肝脏外表及切面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假小叶,光镜下肝细胞呈气球状,可见多个细胞核。肝细胞常有脂肪变性,早期为胞质内脂肪小滴,逐步发展为囊性脂肪变性。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变致密,线粒体嵴消失,呈晶状体排列,可见空泡,粗面内质网断裂。脑病变以纹状体的壳核和苍白球受损最重,并有大脑灰质和白质萎缩,广泛的神经细胞突起的消失、变性、坏死,同时伴有髓鞘破坏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脑血管弯曲,伸长扩张,血管壁和弹性层变薄。在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质内,有棕黄色的细小铜颗粒沉积。 3.临床症状 HLD有三大主要症状,即肝脏病变、神经精神改变和Kayser-Fleischer(K-F)角膜环。初起症状30%为肝病表现,60%为神经精神症状,10%为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肾脏、血液、眼或骨关节等症状。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肝区不适、疲乏、厌食、黄疸及转氨酶增高等,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间隔数月或数年后反复发作,可产生类似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综合征,最终导致肝硬化。临床上可分为肝障碍型、脑障碍型和肝、脑障碍型。肝障碍型急性危症型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血清胆红素升高,可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神经精神系统改变表现为慢性神经系统变化,突出表现是锥体外系征,如肢体舞蹈样及手足徐动样动作,早期运动时发生震颤,手、四肢和头部为好发部位。肌肉强直、多动、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记忆力减退。神经系统症状可急剧发生且进展迅速,于起病后数月或数年内死亡。K-F环呈金褐色或浅绿色环或弧形,位于角膜边缘的角膜后弹力层(Descemet膜)内,是由于铜沉积于角膜后所致。90%的患者有K-F环,绝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单眼。大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时可发现此环,光线斜照角膜时肉眼可见,早期需用裂隙灯检查方可发现。 除了三大主要症状外常伴有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受损及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蛋白尿、糖尿、碱性尿、氨基酸尿。骨和关节可发生骨质软化、维生素D缺乏病、骨质碎裂、腕骨棱角样变化,小关节退行性病变、肌肉萎缩、肿胀和疼痛。还可能出现继发性肝病性内分泌改变,女性有闭经,男性性征发育延迟,胰功能不全和糖尿病。 4.实验室检查 血浆铜蓝蛋白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正常值为1.3~2.6μm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