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新技术》第6章讲述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1)端头井侧支撑水平传力措施 6.2 技术介绍 1)现场工况描述:本工程基坑开挖前,端头井内部结构已施工完毕。端头 井在邻近基坑侧采用1000mm厚地下连续墙作为临时封堵,存在基坑临时支 撑水平传力问题(端头井内一般没有支撑)。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1)端头井侧支撑水平传力措施 6.2 技术介绍 2)解决方法: 总体思路:后做基坑水平支撑设计时,支撑标高尽量靠近端头井结构梁板标高,当支撑标高无法与端头井结构梁板位于同一标高时,通过设置传力构件解决水平传力问题,减小对端头井的影响。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1)端头井侧支撑水平传力措施 6.2 技术介绍 2)解决方法: 具体措施: 第一道支撑位置利用原保留的端头井混凝土角撑,在中间已拆除的混凝土支撑位置处重新设置三道钢管支撑; 第二道支撑对应端头井顶板下方3.3m位置处,在该位置设置两道钢管对撑,传递相应的支撑水平力; 第三道支撑标高基本接近端头井中板结构,可以通过端头井中传递水平力; 第四道支撑计算轴力相对较小,可通过地墙本身刚度解决传力问题; 传力杆件采用Φ609×16钢管,钢管与两侧地下连续墙设置型钢围檩,加大支撑传力范围,其中第一道增加的钢支撑直接与原有的端头井压顶梁连接,连接方式通过在压顶梁上种植连接钢板与钢管支撑焊接。由于端头井跨度16m多,在钢支撑中间设置型钢立柱,型钢立柱通过连接钢板与端头井板结构连接。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1)端头井侧支撑水平传力措施 6.2 技术介绍 2)解决方法: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2)已建端头井结构监测措施 6.2 技术介绍 1)端头井监测点布置 : 西端头井监测点布置 东端头井监测点布置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2)已建端头井结构监测措施 6.2 技术介绍 2)端头井监测分析 : 围护墙体变形量(东):总体呈现上大下小的变化趋势,上口最大累计变形量18.24mm,地墙底端最小2.14mm,在区间隧道区域(深度12m~18m)地墙变形量在11.39mm~8.10mm之间。 围护墙体变形量(西):总体呈现上大下小的变化趋势,上口最大累计变形量26.10mm,地墙底端最小5.12mm,在区间隧道区域(深度12m~18m)地墙变形量在19.53mm~16.23mm之间。 6.2.2 对已建端头井结构及区间隧道的保护技术 (2)已建端头井结构监测措施 6.2 技术介绍 3)端头井监测结果: 东西两个端头井变形呈现上大下小的趋势,端头井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产生变形,因此在端头井上方增设钢管支撑是有效的; 通过两个东西端头井变形大小比较,西端头井变形量比东端头井略大,原因是西端头井侧的支撑均为次要连杆,缺少主撑杆件对其约束; 在两个端头井的整体变形中,在隧道位置处变形约10~20mm,因此在隧道与端头井接口位置可能产生渗水等影响。在开挖过程中,加强了该接口部位的监测,及时进行了跟踪注浆; 通过实际监测数据表明,如要尽可能减少端头井的变形,建议在东西端头井形成对撑,这样可有效约束端头井结构。 6.2.3 以“兼容、同步”为核心的施工组织技术 基本出发点:实现地铁区域的铺轨施工与结构施工可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基本工况约束:底板完成以及相应支撑拆除后,两条轨道中心区需交付地铁铺轨,存在楼板排架施工与铺轨作业的空间干涉矛盾。 基本解决思路:对铺轨区域的排架进行了特殊设计,采用组装式可调钢桁架。在排架设计中兼顾考虑铺轨区域封闭作业、消防、电力、照明、通风等要求——在轨道中心区可供铺轨车量通行宽度为3.0m,净空要求4.2m。 6.2 技术介绍 6.2.3 以“兼容、同步”为核心的施工组织技术 6.2 技术介绍 (1)钢架设计 根据铺轨车辆通行及作业的空间要求,钢架立柱和钢梁均采用18#工字钢,净跨为3.0m,净高4.2m,钢柱与钢梁间增加14#槽钢角撑。为确保钢排架间整体稳定性,在钢柱下200mm,1800mm,3600mm位置处焊接Φ48短钢管,安装就位后用钢管扣件连成整体。 6.2.3 以“兼容、同步”为核心的施工组织技术 6.2 技术介绍 (2)组合钢排架计算模型 杆件最大应力值: 145N/mm2; 杆件最大变形量: 2.01mm; 基本结论: 组合钢架满足设计要求。 6.2.3 以“兼容、同步”为核心的施工组织技术 6.2 技术介绍 (2)组合钢排架计算模型 6.2.3 以“兼容、同步”为核心的施工组织技术 6.2 技术介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