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教育传递与社会控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阶级、教育传递与社会控制

社會階級、教育傳遞與社會控制- 伯恩斯坦思想之導讀 王瑞賢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是英國最重要的教育社會學家,對於當代的社會語言學與教育社會學影響深遠。伯恩斯坦師承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思想,並綜合馬克思、符號互動論等思想,同時體現當代結構主義的特徵。自1960年代以來,伯恩斯坦致力建構符碼理論,理解語言符碼、家庭類型、教育傳遞與階級再製之間的關聯,不但回應當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同時也與「新」教育社會學、各種再製理論-社會再製、文化再製與文化抗拒理論對話。符碼理論讓伯恩斯坦的思想超越傳統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對立、鉅觀與微觀的隔閡,將社會層面、制度層面、互動層面與心理意識層面完全整合,因此,被許多學者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綜合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伯恩斯坦一生思想發展歷經四十年之久,從1958年發表第一篇著作<知覺的社會學決定因素:次文化差異之研究>到2001年過世後再刊出的最後一篇論文<象徵控制:行動機構與行動者之經驗性描述議題>為止。不過,伯恩斯坦的著作大體上都以《階級、符碼與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為名,總共集結成五冊,而副標題互有不同,象徵著關懷的焦點和議題的轉變與演進。1971年出版第一卷《語言社會學理論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Language)(以下簡稱為《第一卷》),是語言符碼理論建構和實徵研究。1973年出版第二卷《語言社會學應用研究》(Applied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以下簡稱為《第二卷》),是伯恩斯坦主持的社會學研究中心的集體實徵研究成果。1975年是第三卷《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 (以下簡稱為《第三卷》)。1990年為第四卷《教育論述的結構化》(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以下簡稱為《第四卷》)。第五卷是《教育、符碼控制與認同》(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以下簡稱為《第五卷》),1996年出版,2000年再版。2003年,英國Routledge出版社發行《階級、符碼與控制》一至四卷紀念精裝版。本譯書即以2003年版《第三卷》為主要參考譯本。 本文嘗試將本譯書《第三卷》擺在伯恩斯坦的思想發展脈絡之中解讀。在縱的方面,《第三卷》基本上在伯恩斯坦思想發展上,最具關鍵性的轉折位置。它不但承繼《第一、二卷》的符碼理論,同時將符碼提昇到最一般性層次的文化再製理論,進而奠定《第四、五卷》的教育論述理論的基本想像空間。在橫的方面,本文探討《第三卷》基本意涵,有關社會控制與教育傳遞之間關係,尤其中產階級在這方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另外一部份,說明伯恩斯坦與社會學理論之關聯,尤其是涂爾幹與布迪厄的「習性」(habitus)概念之關係,藉以釐清符碼的理論構造和意義。基於此,本文的安排包括伯恩斯坦生平、《第三卷》在伯恩斯坦思想發展中的重要性,語言符碼理論及其誤解,教育變革、社會控制變遷與中產階級,以及伯恩斯坦與社會學理論。最後,本文附錄伯恩斯坦年表與著作一覽表。 壹、生平 伯恩斯坦曾任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講座教授,1924年11月1日出生於倫敦東區勞動階級家庭,為猶太移民後裔,2000年9月24日過世,享年76歲。二次大戰時,伯恩斯坦被徵調前往非洲,服務於英國皇家空軍。戰後,1946年加入倫敦Stepney地區社會福利團體Bernhard Baron Settlement,從事社會工作,協助輔導弱勢的猶太青少年,為期三年。這段生命的歷練啟蒙了伯恩斯坦對階級、象徵符號與文化傳遞的敏銳觀察和高度興趣。 1948-1951年,伯恩斯坦就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主修經濟學與社會學。求學期間,伯恩斯坦對於當時社會學過度偏重鉅觀的功能論或衝突論之研究不以為然,而且社會化議題未獲當時學者的青睞,觸發伯恩斯坦日後以專研社會化為職志,尤其是社會化主要媒介-語言和教育之研究。畢業後,伯恩斯坦隨即進入西敏寺學院修習教育學分,1954年獲得教育碩士文憑,同年接受倫敦Shoreditch地區城市日間學院(City Day College)的教職。任教期間,伯恩斯坦注意到勞動階級學生的言語形式與學校教室正式言語形式之差異,進而開啟符碼理論建構之契機。 伯恩斯坦於1960年擔任倫敦大學語音學系研究助理,為期二年,開始進行符碼理論的建構和實徵研究,並因而獲頒博士學位。1962年,伯恩斯坦進入倫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