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哲学典范在後代的变迁转移-国立政治大学.doc

荀子哲学典范在後代的变迁转移-国立政治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哲学典范在後代的变迁转移-国立政治大学

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 劉又銘* 本文刊登於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頁33-54。本電子檔除頁碼外內容全同。 【提要】當我們跳出宋明以來孟學本位的詮釋理路,並且兼顧荀子哲學的意謂、蘊謂兩層義涵,荀子的哲學典範便可以展現一個具有正當性的新面貌:以自然元氣為本體本原、天人合中有分、人性向善、學知禮義、積善成性、以禮義治國等等。以這樣的哲學典範為基準,我們便可以把歷史上許多失聯的荀學論述串聯起來,重新構築一個壯闊的荀學哲學史的圖像;並且可以積極地開展一個「當代新荀學」的運動。 從「天人相分」、「性惡」到「以人制天」、「化性起偽」,再到「隆禮義」、「法後王」,這似乎是《荀子》書中一個明顯可見、無可爭議的基本理路。當代許多學者(以牟宗三、蔡仁厚為代表)循著宋明理學主流程朱、陸王學派的足跡,就著這個理路做了進一步的詮釋,比程朱、陸王學派更精微更縝密也更深入地論斷、判定了荀子哲學的準異端性格,並且產生了廣大、普遍的影響力。 程朱、陸王學派以及當代牟宗三、蔡仁厚等人對荀子哲學的詮釋,基本上是以孟子哲學典範為片面的、單一的標準來論證荀子哲學的不足和不能成立,藉以凸顯孟子哲學的正統性(也就是唯一正當性)。它們其實不能真正進入荀子哲學的筋骨血脈,不能真正呈現荀子哲學的內在生機。不妨說,它們是不自覺地以孟子哲學的倒反或負面為模型所建構出來的荀學,它們不是真正的荀學,而只是「廣義的孟學」的一環,只是孟學的周邊、延伸而已。 當然,上述的「孟學系荀學」,它們對當代真正的荀學仍然有催生的意義與作用。我相信,果真我們將會有個「當代新荀學」出現的話,那麼,它的許多問題意識和重要觀點,都必定是在這般「孟學系荀學」的壓力和刺激下所逐漸醞釀、形成的。 本文的主旨,正是要跳出長久以來「孟學系荀學」的理論脈絡,在整個儒學史的視野下,將荀子哲學典範更真實更有生命地重建出來,並根據這樣一個比較真實的荀子哲學典範,重新發現、表述荀子哲學在後代流傳、變遷的大勢,藉以整體地、大略地揭示一個「當代新荀學」的可能。必須說明的是,本文是對筆者近年來荀學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也是對筆者日後荀學研究的一個初步展望,採取的比較是宏觀的進路和寫法,因此也比較無法作詳密的分析和完整的鋪陳。 本文在許多地方基本上運用了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的方法,不過做了必要的修訂。首先,筆者贊成劉昌元的主張,也就是將傅偉勳所謂思想(或經典)詮釋的五個辯證的層次(實謂、意謂、蘊謂、當謂、創謂)歸併為意謂、蘊謂兩層:「意謂」指文本的字面意思;「蘊謂」則指文本可能蘊含的深層義理,它不必是在作者的意向之內,但必須有脈絡證據的支持。然後,以此為前提,筆者在思想、經典的詮釋過程中特別注重「意謂」層次的解構、還原與「蘊謂」層次的探微、開顯,在詮釋結果的表述上力求「意謂」、「蘊謂」兩層的相容兼顧與同體共構(這裡就相當於傅偉勳所謂的「當謂」、「創謂」,只是不再特別標出罷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後代學者對荀子所謂「性惡」、「天人之分」的觀點成見頗深,對荀學自覺或不自覺的排擠往往過度,甚至因為(在同一個人身上)實質繼承和心理抗拒的並存而出現了「孟皮荀骨」的怪異現象,這就使得荀子原意和後代詮釋之間充滿了複雜的線索和詭譎的張力,使得整個荀學哲學史成了「創造的詮釋學」的一個極其適合極其突出的例子。從這點來看,本文或許可以有另一個適合的題目叫「從創造的詮釋學論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變遷轉移」。 荀子的哲學典範 基於自然元氣的本體宇宙觀 在一般印象中,孟子哲學以「天」為最高範疇和價值根源;相反的,荀子的「天」只是個自然的、物質的世界,荀子哲學只是個沒有價值根源的、徹底的人文主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藉著明清時期自然氣本論的視野,我們可以有一個重新理解的線索。荀子說: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論〉)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 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禮論〉) 這裡,第一則從兩個方面說明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背後,以陰陽二氣的活動為終極的根據:「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就著一般經驗點出浩瀚宇宙的循環有序,「陰陽大化,風雨博施」則進一步指出萬物都是在浩瀚時空中由陰陽二氣和合生化所成的。第二則則以氣為存在的最基底,具體而多層次地描繪了人類的生活世界與存在樣態:正因為萬物的存在都根源於氣,都基於氣的運行,所以人與水火、草木、禽獸共此一氣,與草木、禽獸同其有生,與禽獸同其有知,而又獨能「有義」。而第三則,更是用「陰陽接而變化起」來說明「天地合而萬物生」,並以之為前提,來進一步引出「性偽合而天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