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消费时代”汉语新诗问题谈片.doc
“后消费时代”汉语新诗问题谈片
释题:后消费时代
想好本文题目后,先上网“百度”了一下“后消费时代”,解释为:“后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表现为顾客对多方位、多层次体验的需求,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消费体验给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本文的“后消费”命题本意,是想说在空前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消费热之后,我们似乎又进入了一个空前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消费热,包括而且特别是对诗歌的消费――而且,近乎狂欢式的“高消费”!
而确实,“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诗歌消费“体验”,已然成为“后消费时代”最为典型而又不无吊诡的“消费特征”,进而为某种“品牌”化的文化机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此不妨视为一种隐喻。
一、介质本质化
两年前读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一书,未及大半,便想到这个概而言之的命名。只是未曾料到的是,这一“介质本质化”的中国版现实指涉,竟如此“高调”而大面积地被落实到当代汉语诗歌界面。
一切艺术、一切审美,有“发生”便有“接受”,道成肉身,及物绍介。这种绍介,在中国“古人”那里,无非二三“素心人”之“商量培养”(钱钟书语)足矣,无妨神气,不伤本根的。
到了当下“后消费时代”,肉身为尊,绍介为要,诗人转而为“时人”,盛世诗歌转而为诗歌盛事――连同原本暗夜传薪、铁屋呐喊、地火运行般的“先锋诗歌”写作,抑或默牛承佛、天心回家、独自徜徉的个人诗性生命之旅,几乎都先后被席卷于狂欢节般的空心喧哗之中,并最终与这个消费化与娱乐化的时代大合唱融为一体――
官方的、机构的、学院的等等;诗歌节、诗歌奖、诗歌研讨会等等;文化搭台、诗歌唱戏、资本捧场、政绩总结等等,诸般活动繁盛之相,从形式到本质,从手段到目的,无一不和市场经济下的其他“行业”界面合辙押韵。
不妨仅以“诗歌奖”一项举证:
打开任意一个诗歌网站便可见的,盛世诗歌平均两三天就要颁一次奖,其普及率和热闹程度,可谓空前:从大师到准大师到名家到准名家到新锐到准新锐以及等等;从老前辈到后起之秀到“几?后”;从“知识分子写作”到“民间写作”到“官员写作”;从“口语”合唱队到“叙事”合唱队到“跨文体”合唱队;从“朦胧诗”代表人物到“他们”代表人物到“非非”代表人物;以及从县级到市级到省级到海外级如此等等……走马灯式的,肥皂剧式的,赶场子开派对式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史无前例地热闹着。
谁的手导演了这一切?!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诗歌奖吗?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诗人要获奖吗?获奖的意义以及真实性何在?有什么与诗歌与诗学有关的实质性价值?领奖领到手软的诗人们,坐拥一堆以各种名目出品的奖杯奖状,又将如何思考诸如“诗人何为”这样的老话题?
不可想象假女鲁迅先生活在今天也会如此忙着领奖?
不可想象为当代中国诗人们成天挂在嘴上念叨的策兰、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等诗人也会如此乐于领奖?
而可以想象的是,假如诗人海子还活着,看到如此诗歌盛况,一定会再次选择让“时代的列车”重新碾过他单薄的身躯;而假如真有诗神在黄金的天上看着我们,此时的他(她)一定会蒙面羞愧!
或许可以以如此的理由稍作辩解:诗人,尤其是几经傲霜傲雪、“梅花香自苦寒来”乃至度过深寒之境的当代中国诗人,难道不该在某个季节某种语境下,享受一点应得的荣誉之回报?
而且,这毕竟是作为诗人的存在,唯一可享受的现实之“回报”。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下上演的种种有关诗歌与诗人的连续剧“剧目”,怎么看,都更像是一种时尚版的、肥皂剧式的精神抚摸(包括作为“弱势族群”的自我精神抚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严肃的历史认领。
又一次错位的“载誉归来”。
“审时”转换为“趋时”,诗人变身为潮人――千红争荣,浮华大派送,时代的巨影如树,谁还有心眷顾,那曾经、默默向下生长的郁郁老根?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如此投入当代诗歌“高消费”的狂欢中,也必然同时被这种消费性的话语机制所“消费”――这一逻辑关系,应该说,凡称之为当代诗人者,都应该多少知晓而明白的,奈何现实语境的诱惑太过轻浮而紧密,一时罕见稍有清醒而超脱者。
看来,浮华有如病菌,早已深入当代诗歌的灵魂。
――虚构的荣誉,表面的繁荣,话语盛宴的背后,是情怀的缺失、价值的虚位和无所适从的“本根剥丧,神气彷徨”。
所谓: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便是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
二、本根剥丧.神气彷徨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此话摘自先生发表于百余年前的《破恶声论》一文中,原文系文言写就,其主要意旨,在于从文化学层面论析当时中国国情:个性乖张的“沙聚之邦”,文化失去其原有生机,有待独具心性的“个人”之立,而更新与再生。
此处拿来借用反思当下乃至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