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章乃器的收藏往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章乃器的收藏往事.doc

父亲章乃器的收藏往事   乱世收文物   在老一辈的知名人士中,父亲以爱好文物考古著称。1948年底,父亲应中共中央邀请,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他有系统地收藏文物并形成系列,就是1949年初北上以后开始的。当时,国共内战仍在进行,国民党达官显要纷纷南逃,加上土地改革的原因,一些地主乡绅被打倒,很多文物流落到社会上,价格之低,达到了现今无法想象的程度。   1949年春,民主人士们从东北到了北京,住进了北京饭店。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和沈志远、千家驹三人给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写了封信,希望做一些经济方面的工作。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辰商量,南喜出望外,立即聘请他们出任顾问,并在东单大羊宜宾胡同找了一所房子,安排三位在北京安了家。后来,他们又都被陈云聘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参与接收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统一全国财经的工作。   父亲在东北时就开始搜集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定居北京之后,公余之暇开始光顾文物市场,主要是隆福寺和琉璃厂的店铺,还有东大地(今红桥附近)的地摊。当时北京的文物“泛滥街头”,其中真伪混杂,良莠不齐。他并非科班出身的文物鉴赏家,既搜集到很多好东西,也上过不少当,交过不少学费。   有了收藏的历史机遇,还要有收藏的缘分,父亲的优势是与不少鉴定专家和收藏家结有良缘。在这些朋友中,古玩行前辈孙瀛洲老先生曾帮他“掌眼”,收藏家叶恭绰、张伯驹、赵振经(前清内务府郎中庆宽的后裔)先生等,也与父亲时有切磋。   由于经常打交道,一些古玩商也跟父亲交了朋友,淘到了好物件自然想着他,会直接联系送上门。当时北京经常搜集文物的,除了父亲还有康生、陈伯达、邓拓等,就这么有数的几个人,他们的收藏旨趣也各有不同。   父亲收藏文物的资金来源,一是手头的薪水,二是从上川公司抽回的资金。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创立了上川公司,成长比较迅速。光复后他到台湾,买下了台湾糖业公司。后来内战局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准备将台湾作为最后的基地,他就把公司转让了,转赴香港创办了港九地产公司,在地产上经营得比较成功。   父亲这个人公私分得很清楚,1949年出任新政府公职以后,他认为自己不宜再经营企业,便向董事会提出辞职,该公司因无人主持,随即歇业。他将自己在公司的投资逐步抽回,用以收集文物。   三屋子文物敞开捐献   父亲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和经济学家,出于文化上的旨趣,收藏成为他的业余爱好。定居北京之初,他有比较充裕的收藏时间和空间。后来新政协召开、共和国成立,他担任了政务院政务委员兼编制委员会主任。1952年出任粮食部长后,他就越来越忙碌了。到1954年向国家捐献文物前,他已积存了三个房间的文物,收藏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   手头有一通父亲1953年12月致郑振铎先生的信函底稿,全文如下:   送 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 郑振铎局长   西谛我兄:   我四十天以后就要搬家。为图省事,我希望您局能在搬家前或搬家后不久,将我的一批文物接收过去。否则,一起搬过去,将来又搬到你们那里去,十分费力;放在原处过久又不放心,占了别人房子问题也多。   如何先请考虑,不久将面谒作决。   章乃器 1953.12.9   从信的内容看,此前他已表达过捐献的意愿,这时因要从大羊宜宾胡同搬家到灯草胡同,便促请郑振铎尽快安排接收这批文物。   1954年初春,郑先生从故宫派来了6位专家接收文物,父亲敞开所有的橱柜任其挑选,大概筛选了一个月,有1100余件藏品入选。像商代毓祖丁卣、亚父乙簋、西周夺卣、春秋越王剑、清代竹雕饕餮纹鼎、邢窑白釉瓶、龙泉窑青釉五孔盖瓶等精品,都在这次进入了故宫的珍藏。文物部门曾提出为父亲开一个捐献文物展览会,但他没有同意。翌年,他还捐给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一批文物,捐献时连数目都未清点。   收藏要交学费   对于搜集来的文物,父亲通常会请一些朋友共同鉴赏;但在整理分类时,他都是亲自动手,从不假手于人。他曾定制大批锦盒,将那些来时无包装的文物妥善保护。文物入藏时,他经常会在锦盒上写一些文字或心得,记述藏品的来源、品类、特点,有时还会记下孙老(孙瀛洲)或他本人对这些器物的评语。   我幼时最喜欢做的事,是把橱柜逐个打开,轮番捧着锦盒中的古物,问父亲这些东西的朝代和来历,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有次父亲特地给我看一把做工精细的青铜短剑,此剑一点都没有生锈,闪动着柔和的光泽,通体被一种规整的网格纹所装饰。他指出这把剑的特殊之处,是网格纹饰可能采用了化学工艺。1954年,他向故宫博物院捐献文物时,曾建议他们收下这把剑,但故宫的专家看不明白,此物竟未入选。20世纪60年代报载有越王宝剑出土,形制与此剑相同。我在回忆录《都门谪居录》中曾提到这柄剑,最近翻阅父亲留下的文字,发现自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