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通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说“通变”.doc

略说“通变”   摘要:通变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周易》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被提出,指通晓事物变化之理。到六朝时,通变则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范畴中,《文心雕龙》中专设一章讲通变,强调为文不仅指通晓变化之道,还要学会继承和创新。隋唐及以后,通变的含义基本上是沿用了《文心雕龙》中的意思。用哲学理论阐释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条规律。   关键词:通变;古代文论;范畴   通变作为一个哲学理论范畴,它最早在《周易?系辞》中被明确提出。“通变”一词在《系辞》中出现过一次:“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1],王弼注云:“物穷则变,变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2]孔颖达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穷则须变,万事乃生,故云:‘通变之谓事’”[3]。周振甫的《周易译注》把这句中的“通变”译为“通知事物的变化而行动”[4]。《系辞》中还有两处用到“通其变”:“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5],孔颖达疏:“通极其阴阳相变也”[6]、“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7],高亨注:“此言黄帝、尧、舜通于事物之变化”[8],周振甫把这两句中的“通其变”译为“通晓它(事物)的变化”[9]。可见,在《系辞》中,“通其变”的意思和“通变”基本相同。在《系辞》中还有通和变对举的情况:“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10],孔颖达疏:“‘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往来不穷谓之通’者,须往则变来为往,须来则变往为来,随须改变,不有穷已,恒得通流,是谓之通也”[11]。“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12],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13]金景芳说:“化是自然而化,渐次慢慢的化,亦即今日所谓的量变,裁是人为,当自然渐次进行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加之以人为的裁定,使之完成质变,旧质变为新质。旧质变为新质的质变就是这里所说的变。‘变’包括化与裁两个方面。‘通’字是了无凝滞,运用无穷的意思。事物发生质变之后,继续发展变化,就是通”[14]。可以看出,通指贯通、施行,变指变化。显然,通与变是由两个概念聚合而成的范畴。因此,在《周易》中,通变是指通于变,其本义是“通晓事物变化之理。”   战国末期的《公孙龙子》一书中设有《通变论》,用以论述事物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通变论》即通达变化之论,也就是对变化的研究”[15]。题目中的“通是交通,即相互渗透,变是变化,即互相转化。[16]”这是在“通变”本义上的沿用。   到汉魏时期,“通变”一词则被较为普遍的运用,但是基本上还没有真正的涉及到文学领域,而只是对“行事”的一种要求或评价。如:《孔子家语?致思》中评论管仲时说“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用通变来评价管仲的进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写八书目的时也提到:“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蔽通变,作八书”。而“不达通变,实有愚诚”(任?P《百辟劝进今上笺》)。很显然,在这些句中,通变的意思仍然和《周易》中的相似,都是指通于变化,强调要通晓变化之道。   六朝时期,通变被引入文学领域并为文学理论批评家所重视。朱自清《诗言志辨》云:“我们可以说梁、陈以至隋唐之际,文论开始采用了这种‘变’的哲学。”[17]被清人章学诚称为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就专设《通变》一章,着力阐发古今文学通变之义。这是出于对魏晋宋初文坛的衰败风气补偏救弊而提出的,目的是强调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学会变化之道。《通变》篇开头就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18]刘勰提出“诗赋书记”即现在所说的体裁应该“名理相因”,而“文辞气力”应该“通变”。在这里,“通变”是强调变化发展的,通是为了变,通变二字偏指变。接着文中列举了九代文风的变化,认为“宋初讹而新”的原因是“竞今疏古”,得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19]。这里的通指会通,变指变革。接着刘勰举了枚乘、司马相如等五人写日,认为“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20]即认为“错综变化,有继承有革新,才是变通的方法”,才会“日新其业”。这里的通就指继承了,变指创新了。最后,赞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21],强调既要“望今”,又要“参古”,再次重声变革和会通的重要。可以看出,在《文心雕龙》中,通的意思已有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