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T1〗第五章〓理化学因子对病毒的作用
第五章 理化学因子对病毒的作用
一、物理因子
(一)温度
(二)辐射
(三)紫外线
(四)超声波
二、化学因子
(一)化学灭活剂
(二)保护剂
三、病毒消毒法
四、病毒的保存
一、物理因子
(一)温度
病毒在低温下稳定,在高温下易失活。大多数病毒可在0℃以下温度下良好生存,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更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数病毒于55~60℃条件下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灭活,100℃可在几秒钟内灭活病毒。有人对病毒的感染半衰期(infectious half life)进行了粗略的推算:60℃以秒计,37℃以分计,20℃以时计,4℃以天计,-70℃以月计,-196℃以年计。可见即使在哺乳动物的体温(37~385℃)条件下也使大多数病毒较快灭活,只因病毒在动物体或组织培养细胞内的增殖速度远远超过其死亡的速度,因而不被发觉而已。因此,病毒必须低温保存。
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实现的。在有水分子存在时,热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分子运动加速,互相撞击,肽键以及侧链的化学键断裂,蛋白质分子由有规律的紧密结构变为无序的、散漫的结构,大量疏水基因暴露于分子表面,并互相结合成为较大的聚合体而凝固、沉淀。在干燥的情况下,加热则使蛋白质氧化。受到破坏的蛋白质,若为酶蛋白,则有可能造成病毒的复制、转录、翻译终止;若为结构蛋白,则是使病毒粒子的完整性丧失,或者使病毒粒子不能与细胞受体结合、病毒不能脱壳或病毒成分不能装配和释放。热对病毒囊膜也有降解作用。
核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强,温度达到80~100℃时,病毒DNA双链解开,但温度时降低仍可复性。短时间的煮沸不能完全破坏核酸的结构。另一方面,病毒核酸位于病毒粒子内部,热的作用已被脂质囊膜和蛋白质衣壳所缓冲,使核酸结构对热更加稳定。
综合来看,不同加热温度的灭活作用的机理不尽相同。轻度加热(40~50℃)时,病毒蛋白外膜的完整性发生破坏。开始是通透性增高,随后则裂解为单独的形态亚单位。形态亚单位本身并不发生严重变化。但因病毒核酸暴露,在受较高温度以及残存的细胞成分中的核酸酶的作用后灭活。因此,病毒粒子丧失感染性,但常继续保持免疫原性。
在60~70℃以上高温条件下,病毒粒子的蛋白外膜发生凝固,免疫原性丧失。凝固、硬化的蛋白外膜对内部核酸呈现保护作用。因此,短时间的高温作用可引起病毒粒子外膜结构的深刻变化,但病毒核酸常不严重破坏。这样的病毒粒子没有免疫原性,且因病毒粒子的表面构造发生改变,不能正常吸附和侵入细胞,病毒核酸较难逸出,实际上也明显降低或完全丧失了感染性。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蛋白质以及钙、镁等两价离子的存在常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它们甚至在1mol/L的盐溶液中,50℃加热1小时也不灭活。例如1mol/L MgCl2对小RNA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小RNA病毒以及呼肠孤病毒具有明显的稳定作用;1mol/L MgSO4对流感病毒、副流感染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1mol/L Na2SO4对单纯疱疹病毒具有稳定作用等等。病毒实验室内经常利用这一现象消除病毒制品中污染的其它病毒,例如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悬浮于1mol/L的MgCl2中,随后50℃加温处理1小时,即可杀灭脊髓灰质炎病毒组织培养物中常见的污染病毒,例如SV40病毒、泡沫病毒和疱疹病毒等。蛋白酶和核酸酶的存在,则可提高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总的说来,大多数病毒与细菌的繁殖体相似,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但也有个别病毒抵抗力较强,如肠道病毒,湿热75℃ 30分钟才能全部杀死之,而轮状病毒要湿热100℃下5分钟才能灭活。乙型肝炎病毒在60℃能存活10小时以上,85℃ 60分钟才能杀死,煮沸1分钟能破坏其传染性,但不能完全破坏其抗原性,高压121℃ 1分钟才能将其抗原性彻底破坏;在干热条件下,160℃耐受4分钟或180℃ 1分钟方能完全将其灭活,目前认为对乙肝病毒的消毒应采用与细菌芽胞相同的消毒措施,才能保证安全。温度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反复冻融常可使许多病毒很快灭活。因此,保存病毒时必须尽快低温冷藏,尽量避免冻融。
(二)辐射
电离辐射中的X-射线和γ-射线都由光子组成,其运动速度与光速相同,它们作用于其它物质后产生次级电子,次级电子再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作用于病毒核酸(DNA或RNA)而造成病毒失活。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是物质吸收射线产生的次级电子直接作用于核酸分子,造成核酸分子电离,其价键断裂;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是射线首先作用于核酸分子周围的水分子,形成自由基(OH·、H·)和自由电子,通过自由基和自由电子间接地作用于DNA分子,使其损伤。图5-1所示为电离辐射对DNA分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大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