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酶学基础与酶工程课件.ppt
第二部分 酶工程 酶工程概况与内涵 酶工程原理和基本过程 酶工程的发展简史 酶工程概况与内涵 酶工程:将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学手段,应用于生产、生活、医药和环保等方面的一门科学技术。它是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发展形成的一门新的交叉技术科学。它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酶修饰与改造、酶固定化、酶反应器等各方面内容。 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即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的产品。 酶工程是现代酶学与工程学的交叉渗透,主要指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 酶工程概况与内涵 酶工程基本过程与原理 酶工程原理和基本过程 酶工程原理和基本过程 3、酶的固定化 → 高效固定化载体制备、改性与固定化技术 酶工程原理和基本过程 4、酶反应器 → 催化过程优化、控制与反应器技术 酶工程原理和基本过程 酶工程的发展简史 2) 酶工程研究简史(应用研究) 3) 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经历 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蔗糖酶吸附到骨炭上仍具催化活性。 1969年,日本千佃一郎首次在工业规模上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 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在美国召开,主题是固定化酶。 1973年,日本利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门冬氨酸酶,由反丁烯 酸工业化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 B) 固定化细胞 固定化细胞对结构复杂、化学合成困难的化合物的生产特别有用,近年已成为酶工程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领域。并且用固定化细胞己进行了多种复杂化合物的生产,如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和辅酶等。 1983年英国伦敦的生物工程会议上,日本人小田等介绍了用海藻酸钙和光交联树脂两种方法固定化酵母细胞连续生产酒精的技术:用4千升的流动柱床反应器,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酒精,在柱反应器流出液中酒精浓度可达到8.5-9.0%,每千升的反应器每天能生产纯酒精600升。酒精的转化率达到理论值的95%,生产能力超过常规分批式发酵工艺的20倍。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 用海藻酸钙包埋的酵母工作稳定性达4个月以上,用光交联树脂固定的酵母细胞工作稳定性达2年以上。 固定化细胞用于处理废水现已经达到工业应用的水平。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研究,已从利用一种酶反应的固定化死菌体,发展到利用多酶反应的固定化活菌体,从固定化休眠菌体、饥饿菌体发展到固定化增殖菌体。最近,还发展到固定化工程菌。 固定化动植物细胞 从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把目光放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固定化上。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固定化,虽然比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难得多,但是它们能产生微生物难以产生的贵重药物,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人参皂苷等。 目前,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固定化研究,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或中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 C) 酶电极 自从1967年酶电极问世以来,酶电极的研究引起了不少人的极大兴趣。现在,不少酶电极已经实用化、商品化,用于测定混合物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例如:用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测定血液、尿、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用脲酶电极测定血液中的尿素浓度。 酶电极在临床化验、发酵生产、环境监测以及其他化学分析等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人们正在研制各种新型的酶电极,如多功能酶电极、微型酶电极、抗干扰酶电极等. D) 生物传感器 从1962年,Clark和Lyons最先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距今已有40 年。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在最初15年里,生物传感器主要是以研制酶电极制作的生物传感器为主,但是由于酶的价格昂贵并不够稳定,因此以酶作为敏感材料的传感器,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E) 微生物电极 近些年来,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微生物电极。微生物电极以微生物活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与酶电极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它可以克服价格昂贵、提取困难及不稳定等弱点。此外,还可以同时利用微生物体内的辅酶处理复杂反应。 目前,光纤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且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的发展,应用PCR的DNA生物传感器也越来越多。 * 激活剂:几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 大部分是金属离子和简单有机化合物 * 诱导契合学说的四个方面要点酶有其原来的形状,不一定一开始就是底物的模板底物能诱导酶蛋白的形状发生一定变化(专一性结合)当酶的形状发生变化后,就使得其中的催化基团形成正确的排列.在酶反应过程中,酶活性中心构象的变化是可逆的.即酶与底物结合时,产生一种诱导构象,反应结束时,产物从酶表面脱落,酶又恢复其原来的构象 * pepsin :胃蛋白酶;salivary am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