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践理论大纲》.doc
《实践理论大纲》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理论体系奠基性著作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经典佳作
“实践理论”概念首先在本书中提出
版权信息
书名:实践理论大纲
定价:68.00元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高振华 李思宇
书号:ISBN:978-7-300-23646-9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月
字数:28.7万
装帧:布面精装
类别:社会学-科学实践
中图法分类:C91-03
读者对象
社会学爱好者、社会调查学习者、法国哲学爱好者、布尔迪厄研究者
关键词
布尔迪厄、社会学、实践理论、制度与时间、个人与社会
本书特色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理论体系奠基性著作:布尔迪厄在《实践理论大纲》中首次提出了“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这一概念。作为布尔迪厄学术生涯早期的著作,作品记录了布尔迪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的最初形态,见证了布尔迪厄在建立玩呗的理论帝国之前的修炼和“原始积累”。
内容简介
《实践理论大纲》是布尔迪厄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这个概念,就是布尔迪厄首先在这本书中提出的。
布尔迪厄的理论思考与创建,来源于50年代他在阿尔及利亚所获得的田野调查材料,通过对当地居民婚姻策略、仪式行为、神话的地位等问题的深入细致考察,布迪厄描述与分析了社会文化结构因素如何内化为行动者的个人秉性,提出了有关制度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认识论与谋略、符号与社会场域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从此,布尔迪厄开始了对以往结构主义的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理论视角。
作者简介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195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6年应征入伍,在阿尔及利亚服役两年。1964年回到巴黎,于1975年创办《社会科学研究行动》(Actes de la recher- che en sciences sociales)。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学术总监。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艺术的规则》《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统治》《区隔》等。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卡比尔民族学研究三种
前言
第一章 名誉的含义
挑战与反击的辩证关系
名誉点和名誉
名誉观的“精神”
第二章 翻转的房屋或者翻转的世界
第三章 作为意象与意愿的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的意象与意象的亲属关系
用途、符合与符合的用途
集体信仰与虔诚的谎言
通常与非常
婚姻战略和社会复制
第二部分 实践理论大纲
前言
被观察的观察者
三种理论知识模式
结构、惯习与实践
结构的身体化
规则的错觉
作为尺度的身体
时间的行动与行动的时间
象征资本
附件经济实践与时间倾向性
主题与名词索引
本书作者其他著作
译后记
精彩样章
文摘①
序
于1972年出版的《实践理论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见证了布尔迪厄特有的理论结构,特别是早期出现在他的著作中的惯习概念。在布尔迪厄自己看来,这本书是“一部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著作的前期草稿”。事实上,他十年后正式改写《大纲》,出版了《实践感》这本在他看来最能体现自己思想的著作(Bourdieu,2010:263)。其后,布尔迪厄再一次在《帕斯卡式的沉思》(1977)中更加清晰地阐释了《大纲》和《实践感》两部著作中已经初见端倪的一整套人类学理论。
这里不是重新建构整个实践理论社会起源的地方,不过我们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指出两个可能的进路。卡特琳·科利诺特莱纳(Catherine ColliotThélène,2006)曾努力证明了“布尔迪厄理论的德国起源(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同一视角下,吉塞勒·萨皮罗(Gisèle Sapiro,2004)分析了惯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展示了布尔迪厄如何在自己的论述中与萨特、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和戈夫曼(Goffman)划清界限,而接受并融入了莫斯(Mauss)、帕诺夫斯基(Panofsky)、韦伯(Weber)、卡西尔(Cassirer)、乔姆斯基(Chomsky)等的理论。两位学者在她们的分析中都强调了源流和其他理论的影响。但正如路易·品托(Louis Pinto,1998:72)提到的:“我们承认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使人们领悟到理论化工作中的实践层面的意义,此时为这一理论描绘一幅纯理论的图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