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第八课【廉耻】补充讲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册第八课【廉耻】补充讲义.doc

第二冊第八課【廉恥】補充講義 壹、題解補充 一、日知錄三十二卷。為顧炎武歷時三十餘載始完成之讀書札記。書名取論語子張:「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之意。 二、日知錄的編次以性質為依歸,按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等分類編輯,內容廣博,無所不述,充分表現其治學之精華,是本隨手筆記的百科全書。又其中若有一己之創見,顧炎武必援引古今事例為證,務使立論完善;此外,亦常就經義、典章制度的淵源流變,加以辨明,訂正錯誤。至於慨嘆禮教之衰微,感傷風俗的敗壞,稱道古聖先王,糾正時代弊病等立意,更是在書中深刻地表達出來。 貳、作者相關資料 一、作者補充注釋 1.復社:晚明太倉(今江蘇省太倉縣)人張溥、張采共同創 辦的文社。張溥、張采共學齊名,號「婁東二張」。天啟四 年(西元一六二四年)於常熟始創應社,最初成員僅十餘人, 後入社者日眾。崇禎二年(西元一六二九年),張溥以「興 復絕學」為宗旨,並自稱「吾以嗣東林」,在應社基礎上成 立復社。復社繼承東林書院精神,積極參預明末政治論爭, 為明末最有影響的文學社團之一。全盛時期約有三千名成 員,不少人後來成為抗清義士。 2.樸學:清代乾、嘉學者繼承漢儒,以考據訓詁方法研究古 代典籍,稱漢學、樸學;與宋代儒者研究性命義理的宋學、 理學,分庭抗禮。 3.音學五書:內含:音論,討論古音學上的一些問題;詩本 音,以詩經用韻考訂詩經古音;易音,以易經用韻考訂易經 古音;唐韻正,名為改正唐宋韻書,實為詩本音的詳細注解; 古音表,變更唐韻次第,離析唐韻以求古音。 4.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卷。廣採歷代史書、明實錄、府州 縣志及各朝奏疏、文集,分類輯錄天下郡國山川形勢,民生 利病,考其得失。 二、作者生平相關 1.顧炎武的生父顧同應,是萬曆年間的進士,娶妻何氏,生了五個小孩,顧炎武排行老二。而顧炎武的叔父顧同吉還沒結婚便過世,留下未婚妻王氏。王氏遵禮守「望門寡」,顧家因感其守節,就將猶在襁褓中的顧炎武過繼給她,顧炎武即由王氏撫養成人。崇禎九年,王氏因此曾得朝廷的表揚。 2.顧炎武青年時代,曾偕同鄉歸莊參與復社活動,明亡時並與吳其沆、歸莊等人起兵對抗清兵於吳江,起義失敗,吳其沆死於此役,歸莊與顧炎武逃脫。其母王氏逃至常熟,但卻絕食而死,死前留下遺言給顧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說明著身為一介女子,同樣領受著國家的恩惠,所以與國家同存亡,這才是正當坦蕩的表現。希望顧炎武不作異國之臣,不可忘記祖先的訓示。 3.顧炎武三十八歲那年,因有仇家要陷害他,於是裝扮為商人,改姓名,到金陵拜謁明孝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墓)。四十三歲那年,他家中有一僕人陸恩,因為顧炎武久出不歸,又見顧家門祚日衰,於是轉投向地方豪強葉方恆。葉方恆是崑山的土霸,曾因為田產與顧炎武不睦,見陸恩來投靠,便唆使他向官府告發顧炎武與明朝遺士有所企圖。顧炎武回到家鄉後,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氣憤,於是帶人捉了陸恩,動用私刑將他淹死。之後陸恩的女婿也投向葉家謀求報復,葉方恆就以此事控告顧炎武,並以千金賄賂太守,請判顧炎武死刑。顧炎武的朋友路澤溥等人大感不平,代他奔走。當時名重一時的文人錢謙益已降清,仕清後權勢顯赫,路澤溥等人輾轉託人請錢謙益代為說項。錢謙益說:「這個人與我毫無淵源,無法替他說話,如果他肯拜在我門下,我才能幫他。」於是路澤溥以顧炎武之名寫了一張門生帖子,投到錢謙益門下,顧炎武方被釋放。但是顧炎武知道後,極為不悅,便到錢家索回拜帖,錢謙益不肯還他,於是顧炎武寫了很多張揭帖,在大街小巷到處張貼,以說明自己不事降清文人的決心,因為他認為拜在錢謙益的門下,會玷辱自己的人格。 4.清初,朝廷為了籠絡漢族的知識分子,由皇帝特別下詔徵求博古通今、飽讀詩書的文人,目的是要網羅明末遺老和山林隱逸之士,藉以消除他們恢復故國的思想。顧炎武當時名氣很大,加上參加許多次對抗清朝的舉事,所以很有影響力。清廷幾次懷柔,要請他到京城當官,但都被他嚴辭拒絕。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出博學鴻儒科,有人推薦他去應詔,他更堅決表示拒絕之意:「刀繩俱在,無速我死。」隔年,清廷再開明史館,大學士熊賜履想迫使顧炎武參加,他又寫信給熊賜履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顧炎武既然對於仕清之明人,自始至終都是深惡痛絕的,他自己更不可能接受朝廷的徵召。 5.顧炎武從四十五歲棄家北遊,直到七十歲去世,這段漫長的歲月當中,他雖遍歷各地,卻從未回過故鄉。漫遊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淹死惡僕陸恩事而不得不離家;但更可能是為了實現自己反清的志向,而到各地尋求志同道合的人。在這二十五年路程中,顧炎武雖居無定所,卻無日不讀書。全祖望說:「亭林先生在外遊歷,其後有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