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核巨噬细胞:血单核细胞,肝枯否细胞,肺、脾、腹腔、骨髓巨噬细胞等 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霍奇金氏淋巴瘤细胞,肾母细胞瘤细胞等 其它细胞:朗罕氏细胞,表皮角化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 发热时体温的负调节 负调节中枢 内生解热物 (神经肽) 发 热 (fever) 第一节 概述 ※发热的概念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 调定点) 生理性体温? 病理性体温? 发热 (体温=调定点) 体温升高 (0.5℃) 第二节 原因与机制 致热原(pyrogens) 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原(EP)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病毒 其它: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疟原虫等 一、发热激活物 (一)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 炎症灶激活物和致炎物 类固醇:本胆烷醇酮 (二)体内产物 二、内生致热原(EP)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概念 (二)种类 1.白细胞介素-1(IL-1) 来源 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白细胞和EC也能产生IL-1 性质 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微量引起单相热,0.1?g/kg引起家兔双相发热。无明显耐受性,能引起急性期的多种反应 。 2.肿瘤坏死因子(TNF) 来源 TNF?由巨噬细胞产生;TNF?(淋巴毒素)由T细胞产生;LPS 和IL-1 为诱生物。 性质 引起发热的热型与IL-1引起者相似;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剂量(10?g/kg)引起双相热 3.干扰素(IFN) 来源 IFN ?由单核细胞产生;IFN?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由淋巴细胞产生 性质 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各种IFN中IFN?的致热性较强,能引起单相热 4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 (MIP-1) 来源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后产生,分MIP1?和 MIP-1?两型。 性质 为肝素?结合蛋白质,有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的作用;有明显致热性,引起单相发热反应 性质 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致热性。脑内IL-6在发热中的作用较重要。 5.白细胞介素-6(IL-6) 来源 由单核巨噬细胞,EC,淋巴细胞,SMC等产生,IL-1和LPS为最强诱生物 。 产EP细胞 (三)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和途径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 -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调节中枢的次级部位 - 延髓、脑桥、中脑、脊髓 EP如何从脑毛细血管进入神经组织内(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下丘脑终极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 2.内生致热原的直接作用 3.通过迷走神经 (四)内生致热原升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机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 调定点? EP 中枢发热介质 中枢发热介质 前列腺素 环磷酸腺苷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中枢Na+/Ca2+比值 体温?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寒战,产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体温 调定点? 三、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特点: 调定点上移, 中心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 产热?散热 (寒战期) 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畏寒,寒战, 出现“鸡皮” Ⅰ Ⅱ Ⅲ 二、高峰期 特点: 中心体温与新调定点 水平相适应,产热与 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 相对平衡。 (热稽留期) 临床表现: 皮肤发红,口唇、皮肤 干燥,患者自觉酷热。 Ⅰ Ⅱ Ⅲ 三、体温下降期 特点: 调定点回降至正常, 体温下降(骤退或渐退) 直至与回降的调定点 相适应;散热?产热 (出汗期)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Ⅰ Ⅱ Ⅲ 第四节 热限及其成因 动物实验中,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体温增高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就不再增强,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这种现象称为热限。 热限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是自稳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体温正调节受限 负调节加强 负调节中枢 脑腹中隔区 ( VSA ) Ventral Septal Area 中杏仁核 ( MAN ) Medical Amygdaloid Neuleus 作用:产生信息,限制体温增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完整word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doc VIP
- 煤矿安全操作规程(2023年).docx
-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指南 第 4 部分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作业.pdf VIP
-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计划.pdf
- OC IIS的定义(液晶玻璃的检验与不良判定).ppt VIP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 VIP
- 大班数学《坐船去探险》教案课件材料.doc VIP
-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指南 第 6 部分 木质家具制造作业.pdf VIP
- 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首字母填空专项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doc
-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指南 第 9 部分 公交车驾驶作业.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