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讲演大纲-香港人文哲学会.doc
利科的現象學詮釋學
概述
-利科的全名為保羅.利科(Paul Ric?ur, 1913~2005)。
-他的主要貢獻有二:
1.綜合他之前的兩大詮釋學路向:
/方法論、知識論意義的詮釋學-主要代表為施萊爾馬赫、狄爾泰。
\本體論意義的詮釋學-主要代表為海德格、伽達瑪。
2.將詮釋學與現象學結合起來。
→他的詮釋學體系可稱為「綜合詮釋學」或「現象學詮釋學」。
-主要著作有:
馬塞爾和亞斯貝爾斯(Gabriel Marcel and Karl Jaspers, 1948)
自由和本性 (Freedom and Nature,1950)
歷史與真實(History and Truth, 1955)
論解釋:關於弗洛依德的論文(Freud and Philosophy: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1965)
解釋的衝突(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1969)
隱喻的規則(The Rule of Metaphor, 1975)
解釋理論(Interpretation Theory, 1976)
時間與敍事(Time and Narrative, 1983~1985)
綜合兩路詮釋學體系
-利氏對兩種路數的詮釋學的看法:
/古典詮釋學
-利氏稱為「從局部詮釋學到普遍詮釋學」的發展
i.e.從特殊的詮釋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聖經注釋學exegesis)發展成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詮釋學;使詮釋學發展成一門普遍可應用的解釋技藝學。
-這一發展過程,其貢獻有如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後者主要是進行了從存在問題到認識問題的轉向。
-施氏的普遍詮釋學對康德哲學的主體概念還進行了改造,使康德非個人的抽象的心智或精神具有活生生的生命聯繫。
\現代詮釋學
-利氏稱為「從認識論到存有論」的發展。
-i.e.從單純的認識論方式到根本的存在方式的轉變。
-這種發展更重要,如果第一種發展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則更應稱第二種發展為「哥白尼式的巨變」。∵充分完成了詮釋學。i.e.使詮釋學成為人文科學得以建立的存有論基礎。
-利氏自己對兩大路數的綜合,是再從理解的存有論返回解釋的方法論和認識論。
詮釋學與現象學的嫁接
-海德格雖已將詮釋學與現象學聯繫起來,但利科以為海氏的工作並未真正成功,他發表「存在與詮釋學」(1965)一文,試圖從新闡明詮釋學的關係。此文的目的,是想「把詮釋學嫁接於現象學方法」。
-利氏以為把詮釋學建基於現象學有兩種方式:
/捷徑-即海德格的理解存有論所採取的直接路徑。
\長路-即他本人要採取的路徑:語義→反思→存有。
他以為海氏的路徑基礎不穩。∵缺乏方法論與知識論的支持。
-詮釋學既是一門關於理解和解釋的理論,它就不可避免地要與注釋學、歷史研究和精神分析這些帶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相聯係。∴他須走一條經歷語義層次、反思層次最後到達存在層次的長路。
從語義層次到反思層次
-語義層次是必要的,∵一切詮釋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語義問題。
-通常語詞和語句都有雙重或多種意義,利氏把這種多義的表達式稱為「象徵」,後者是「任何表意(signification)結構,其中直接的最初的文字的意義附加地指稱某種間接的引伸的比喻的意義,這後一種意義只有通過前一種意義才能被理解」。(《存在與詮釋學》)
-利氏以為「解釋是思想的工作,它在於明顯的意義裏解讀隱蔽的意義,在於展開暗含在文字意義中的意義層次」。
-詮釋學以語義學層次為出發點,與實際實踐的各種解釋傳統保持聯繫,並與當代語言哲學進行對話,實現對人類交談的重建。
反思層次到存在層次
-反思層次之所以繼語義學層次而出現,∵語義學層次不足以使詮釋學成為哲學;推動超越語言層次運動的是對存有論的渴望。但為了避免海氏的不足,他以為在語言層次與存在層次之間需要一個反思層次作為中介,∴反思就是「介於符號理論和自我理解之間的橋樑」。∴真正的理解存有論不是像海氏所說那樣,與解釋方法論脫離,而是相反,理解存有論就包含在解釋方法論之中。
-利氏以為我們必須像福音書裏講靈魂那樣講到反思主體:要獲得拯救,它必先失落;反思哲學的特徵是:自我必須失落,以便我重新被發現。
→存有論決不能與解釋相分離。
文本解釋理論
-文本就是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話語;而當文本取代了話語,以下的重要事情便發生:
文本取代話語的第一層變動──具體語境消失。
文本取代話語的第二層變動──理解有無限意義的可能性。
i.e.文本的意義與作者的意義成為兩回事,文本的語境打破作者的語境,個別的話語成了普遍的文本。
→文本/一方面「解除原來的語境關係」(decontextualise)
\另一方面又「重建新的語境關係」(recontextualise)。
→寫-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