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ARC工艺技术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RC工艺技术研究.pdf

ARC工艺技术研究 温万良陆锋周林 (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214035)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半导体制造中应用于金属互联工艺的ARC(抗反射层或防反射层)技 术。通过对抗反射层基本原理的说明,结合工艺实验,来详细、深刻地理解抗反射 技术。最后给出了可以用于0.5urn工艺生产的ARC结构及用于衡量ARC性能的参 数。 关键字AR光刻抗反射半导体工艺 1引言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芯片的集成度不断上升,CD(特征尺寸)也不断的 缩小。现在采用130nm节点的制造技术已经进行量产。’ 特征尺寸的减小对制造技术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由于衬底反射、台阶高度等因素的存 在,光刻小尺寸线条、孔的准确转移成为亚微米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采用ARC (Anti.reflective coatings)技术,是高密度、高可靠性的多层金属互连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有 la 的0.5 m制程中,在多晶、接触孔等层次中就采用了抗反射层技术。 2ARC的技术原理 由薄膜光学可以知道,随着光刻胶厚度d的不断化,对入射光的反射率是一条整体不断 减小的周期性正弦曲线。曲线摆动情况可以用S(摆动因子)来衡量: R e’。d S=4、l|Rt,p bmom 式中: Rt。。:空气-胶界面反射率 Rbo。。。:胶一衬底界面反射率 Q:胶的吸收系数 d:光刻胶的厚度 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参数是振幅A A=AMAx-AMIN 利用这个公式可以方便地得知某一波段内的曲线波动情况。ARC的基本特性就是抗反射 作用,即加强对入射光的吸收(吸收系数变大),使S公式中‰怕m项变小,由此S变小,波 动曲线趋于平缓。 减小S不能减小反射锯齿和驻波效应,+所以抗反射层采用BARC结构占多数。 ARC技术最主要是用于金属互联层的制备。其优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图2减缓CD Sw/ng-curve BARC结构示意图 由于台阶的存在,涂胶后在台阶上下胶的厚度会有所不同,而这种胶厚度的波动会导致 台阶上下线条尺寸的变化。引入ARC后的CD Swing-curve曲线B,其变化趋势相对曲线A要 平缓许多,这样线条跨台阶能力提高了。 (1)减小驻波效应: 一般在曝光后采用PEB烘可以使驻波效应减轻。当进入亚微米CD变小,对剖面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ARC可以使来自衬底的反射光大大减少,干涉波的数量与程度都有所下降,从 而提高了剖面形貌。 (2)减小剖面notching: 图2中,来自邻近衬底线条的反射光,在没有ARC层时,其强度比较大,它会对光刻版 遮盖区进行曝光,由此在线条的侧壁形成锯齿,使剖面变差,导致线条宽度降级。来自衬底 表面晶粒的反射光,也会对入射光散射,导致线条剖面变差。 当然ARC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由此曝光时间延长产量下降;涂布式的ARC厚度随 着衬底台阶变化而变化,ARC层反射率发生变化;使腐蚀时间加长、吃胶量加大,同时影响 金属剖面等。 3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1)实验思路: 分析走势。实验中采用S6812(普通胶)与ARC搭配来和$6818(染色胶)胶做对比实验, 进而观察ARC的作用。 以上为基础,改变不同的ARC各层厚度及比例,然后固定一个合适的光刻胶厚度。做出 Swing.curve曲线,找出S最小时的ARC厚度及比例。 (2)不同衬底(A1和ARC)下,条宽波动情况对比: 结构得到的波动曲线则幅度比较大。振幅A(CD)计算: 0.05岫 $6812一ARC:A(CD)2 $6818-Al:A∞)=0.1Sum CD容许的波动~般为条宽的±10%。 从上面的两个计算结果可知:采用ARC后工艺容宽变大,线条跨台阶能力提高。 ARC衬底时,E0/CD数据图(图3左图)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