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教育与经济发展概论.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报告中,世界银行特别工作组专家对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该报告的建议主要集中于两点:增加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摘自蒋凯《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新观点》《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6期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 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拉美100个小学生中有60个退学。 在亚洲和非洲,小学辍学率分别为54%和20%。 3.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教育投资偏好于高等教育,忽视扫盲和基础教育。国民整体素质低。 4.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5.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6.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 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即使受过较高教育也只能找到低一级的工作,企业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劳动者从事较低的工作,这种现象就称为“教育过度”。 “教育过度” 使较低层次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日益降低,就业更难,他们为就业所迫,又要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们的这种需求又迫使政府增加各级学校教育。 每一次教育的扩大,不是缓和了劳动者的就业矛盾,而是导致新的一批受教育者的失业。 这种由于教育的扩张超过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失业就称为“知识失业”。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恶性循环 教育的私人收益远高于私人成本→ 公众对教育的无限需求→政府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不得不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因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十分有限)→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尤其是较低文化程度的人)必定找不到工作→教育的进一步扩张。 私人收入与成本 完成的教育年限 小学 中学 大学 私人成本 私人收益 智力外流现象严重 智力外流: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流动到别的国家,为别的国家服务。 一是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本国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 二是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关键性专门人才的供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隐性智力外流:即人虽留在国内,思想却流向了国外。 不把精力集中在研究思考本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上,而是把眼光转向国外,热心于研究发达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并以此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 他的一切消费均为国内供给,却不为国家办事。 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移民中,留学人员、知识型人才占了很大比例。据估计,在海外的中国大陆专业人才超过了30万人,许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北大有些科系的学生76%移居到了美国。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我国出国留学情况(2008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 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89.20万人。其中65.7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 还包括流失到我们家门口的跨国公司 到2006年底已有来自欧美日等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980个研发机构,朗讯中国共有研发人员近2,000人,其中贝尔实验室拥有科研人员6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2%以上;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约800名研究人员中,80%来自国内;2007年IBM公司中国研究院的约250名研究人员中博士、硕士各占一半,绝大多数来自中国重点大学。 人才流失、特别是关键人才流失已经影响到国家安全 随着“入世”后人才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面临的人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我国短缺的重要、关键人才具有全球趋同性,即我们所缺的也是人家所缺的. 比如目前我国人才缺口较大的现代通信、生物工程、电脑芯片制造和软件设计等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金融和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很短缺。 微软中国公司曾以百万元年薪高价挖走原外经贸部一直参加我国“入世”谈判、掌握国家重要商业机密的处长齐红儿。在保险、金融、外贸等领域,我高级销售经理偕多名下属集体“辞职”、投奔在华外资相关企业的事情屡有发生。据统计,中国银行几年内流失人才4403人,其中六成以上流向了外资金融机构;近年来西部地区11个军工企业中,已有数百名高级人才被跨国公司挖走。 外企接送员工的班车已经径自开到我航天系统国防高科技公司的大门口。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掌握着国家关键技术和机密的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这样的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往往比一般的知识侵权更具破坏力和杀伤力。 “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