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气事故处理 讲课人 杨军 煤气的基本知识 高炉煤气: 它的CO含量为26﹪—30﹪(体积比),着火温度为700℃左右,爆炸极限为30.84﹪-89.49﹪。 煤气爆炸浓度必须在下限和上限之间才能爆炸。 焦炉煤气:它的CO含量为6﹪-9﹪(体积比),着火温度为550-650℃,爆炸极限为4.72﹪-37.59﹪,氢气含量为57-60﹪。 我们知道氢气也是易燃易爆气体,这也是焦炉煤气容易着火和爆炸的主要原因。 转炉煤气:CO含量为55﹪-60﹪(体积比),着火温度为530℃左右,爆炸极限为18.22﹪-83.22﹪。 需要说明的是:回收转炉煤气的国际惯例是CO含量在55﹪以上,如果CO含量在55﹪以下,就没有回收的价值了。 所以说:转炉煤气的CO含量肯定在55﹪以上。 发生炉煤气:净化后的发生炉煤气是无色、有焦炉煤气味道的可燃气体,CO为24%~32%,着火点为650~700 ℃,爆炸极限为12.5~74.0﹪。 发生炉煤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造成爆炸的影响介于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之间。 什么是ppm (part per million) ppm是每百万分之一的英文缩写,即 百万分率。ppm与百分率(%)所表示 的内容一样,只是它的比例数比百分 率小而已。ppm 不是一个单位,含 义:百万分之一 。采用mg/m3是我国 单位制的要求,含意也更加准确。 1ppm=0.8mg/m3 一氧化碳含量和工作时间关系 一氧化碳含量不超过30mg/m3时,可较长时间工作;一氧化碳含量在50 mg/m3时,进入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在100 mg/m3时,连续工作不得超过半小时;在200 mg/m3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工作人员每次进入煤气设备内工作的时间间隔至少在2小时以上。 进入煤气区域工作要求: 1、进入煤气区域工作必须2人以上,互相监护,佩 带一氧化碳报警仪,并注意风向,站在上风处。 2、当一氧化碳报警仪显示为300ppm时,应立即撤 离煤气区域,检查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防止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凡进入煤气设备内工 作必须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严格处理净残余 气,应取空气样做一氧化碳含量分析。 煤气的特点 1、易燃、易爆 焦炉煤气爆炸下限在5.5%,接近甲烷、氢气 2、易中毒 转炉煤气、铁合金煤气的CO含量在60~70%,极具毒性 CO中毒的机理 一氧化碳是一种剧毒的窒息性毒物,主要是破坏人体的供氧过程,从而引起种种缺氧窒息症状。 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在工作环境中CO最高允许含量为0.0024%(即24ppm,相当于30mg/m3) 我们知道,氧气是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经由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各级细支气管到达肺泡;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再经过组织中的气体交换才得以进入细胞;氧气在细胞内作用,将蛋白质、脂肪等养料转化为能量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氧气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的概要过程。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能影响人体的供氧,从而引起种种缺氧表现。 一氧化碳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通过气体交换作用进入血循环,并与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一氧化碳数量,与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氧数量相同,结合的部位亦相同,而且碳氧血红蛋白与氧合血红蛋白一样,是可以解离的化合物,当停止吸入一氧化碳时,也就是当肺泡气中的一氧化碳分压小于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分压时,碳氧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则与血红蛋白解离,从血液中逸出并随呼气排出体外。 为什么说一氧化碳是一种剧毒性的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所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丧失了携氧能力,如果生成碳氧血红蛋白数量稍多,即会明显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缺氧。由于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两者相差大约200~300倍),且能将氧对血红蛋白中的氧排挤出去,自身与之结合,因此即便吸入的空气中存在少量的一氧化碳,亦能形成大量的碳氧血红蛋白而造成全身缺氧。吸入浓度约为0.08%的一氧化碳即可使全身一半的血液丧失携氧功能,可见其毒性之剧烈 碳氧血红蛋白虽然可以解离,但解离的速度很慢,相当于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的1/3600左右,因此,一旦吸入一氧化碳,其毒性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 据有关资料介绍,停止吸入一氧化碳后,患者吸入正常的空气,其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减少一半的时间大约为320分钟,其全部解离需一昼夜。吸入氧气可使一氧化碳的排出大为加快,使吸入的一氧化碳排出一半的时间减少为80分钟,数小时内即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数据时代航运企业的转型-辜忠东分解.ppt
- 北师大6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15年公开课分解.ppt
- 北师大版7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6课珍视友谊分解.ppt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123分解.ppt
- p(二)-卤素-stt1.13分解.ppt
- p(二)氧族元素-stt-1.10分解.ppt
- 密炼机培训(保全)答案.ppt
- 培训行业的电销培训试题.ppt
- 北师大版必修2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共54张)分解.ppt
- p03角度测量分解.ppt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