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议论文如何设定分论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考场议论文如何设定分论点 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在文章架构上常采用“总—分—总”模式。开头总起点题,结尾总括全文,中间的“分”一般为三个部分,有的用分论点,有的用小标题。这相当于盖房子的“框架”,而“砌墙”则主要用事例,事例的多少视“篇幅”而定,但大多数用三个例子即每部分一个例子。 写作不是不可以化用“套路”。请注意,我说的是“化用”,只有习作者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对问题的认识真正透彻了,对生活的感悟真正深刻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统一了,才可能让习作得高分甚至满分。 重点谈分论点的设定。 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层进关系。还有一种是对比关系,但从说理的充分性与逻辑性角度评价,我不太赞成用这种方式。 并列关系是大多数考生的首选,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究竟什么是分论点,有些同学可能并不清楚,往往把不具分论点“资质”的表述误作为分论点。也就是说,他们刻意打造、重磅推出的其实是“伪分论点”。 看下面的例子: 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他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当他还是记者时,他曾报导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做了一句点评:“以如此娴熟、细腻的手法作案,真让人惊叹,这样的人若做其他正事,难保不成为行业先驱。”那名小偷为此大受鼓舞,洗心革面,如今已成为台湾几家大型连锁食品店的总经理。确实,林清玄一次无心的赞美,却意外改变了小偷的人生,使他演绎出别样的传奇。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善良的话语能带来无限希望! 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 一位农夫发现跌入粪池正在挣扎的小孩,毫不犹豫地救了那孩子。作为回报,小孩的父亲答应供农夫的孩子接受教育。于是,农夫的孩子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成为二战时挽救无数人的特效药——青霉素的发明人,他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而被救的小孩则是二战时叱咤风云的英雄首相丘吉尔。倘若不是农夫的举手之劳,二战又究竟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没有药品,没有精神领袖,英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像干旱土地上的一滴甘霖,善良的行为能创造伟大的奇迹! (节自《勿以善小而不为》,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考场作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文有三个“分论点”,有点评者说“作者用并列式的三个分论点,从三个层面展开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井然”,好像对该文分论点的设置颇为肯定。但说实话,上面文段中的“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与“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这两句话根本就不能称作“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分解,其所揭示的同样必须是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是文中林清玄对所报道事件中人物(小偷)高超“技能”做假设性肯定后所产生积极作用的概括,其只相当于明示段落大意的一个中心句。而“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就更是“个例化”的概括,是对农夫救人之举所产生的“蝴蝶效应”的评价。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评价过于牵强,农夫救儿时的丘吉尔与改变二战进程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推理,任何曾经对伟人有过一点点帮助性质的“举手之劳”都可能“改变历史”,这样的圈子绕得太远了。(另:青霉素的发明者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比较而言,该文的第三个分论点“点滴爱心,汇成关爱深情海洋”,尽管表述有些生硬,但却是对人人皆为小善的重要性及所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的概括,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分论点。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有的同学由于缺少严谨的思维训练,几个分论点的设定往往过于松散与随意,或者只知用简单的物理标准或数学标准设定分论点,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拼凑出几根“劣质”的筋,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成了蹩脚而可笑的“拼盘儿”。有一篇题为《心怀友善》的作文(据某作文选,该文为2012年高考重庆卷高分作文),三个分论点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与自然为善”,由人到物到自然,看似轨迹清晰,实际上是将笼统言之有关联、细细分析很难沾边儿的三点生硬地赶进一个屋子,是典型的“捆绑婚姻”。大家想一想,一篇800字的文章,去掉开头结尾,每个分论点也就摊个200字左右,能把这么宏大的问题说清说透么?而另一篇题为《补洞》的作文(据某作文选,该文为2012年高考河南省高分作文),三个分论点分别为“一个人需要及时补上人生的小洞”“一个团队需要及时补上遗漏的小洞”“一个国家需要及时补上法治的漏洞”,从个人到团队到国家,貌似从小到大,层层递进,其实也是很幼稚的小儿科。 那么,分论点到底怎样设定才有助于分析议论的展开呢? 并列关系的几个分论点,应该像几个支点一样从内在事理逻辑(如因果、条件、阐发、补充等等)(把几个标绿的括号改成全角)的层面牢牢支撑着中心论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从更为具体的几个方面、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诠释。以前面所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