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鸟义工成长课(四)兰屿角鴞与我-刘小如.doc

基鸟义工成长课(四)兰屿角鴞与我-刘小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鸟义工成长课(四)兰屿角鴞与我-刘小如.doc

基鳥義工成長課(四)  蘭嶼角鴞與我-劉小如      時間:2002/12/28 pm.2:15-5:00 主講人:劉小如 地點:會館 帶領人:沈振中 記錄:王瑞瓊 分享與對話: 暖身活動: 1. 帶領人發下印有貓頭鷹圖片的紙片,請5隻不一樣的湊在一起,分成2 組。分組討論紙片背後的問題,並請其中一位伙伴整理。 2.分享: (因時間不夠,第一個問題省略) 小組寫下對蘭嶼角鴞已有的認識、了解。 叫聲嘟嘟 / 僅在蘭嶼出現 / 繁殖需要樹洞 / 大概沒有機會看到 / 不怕當地人 / 蘭嶼圖騰 / 吃拉在蘭嶼 / 夜行性 看看劉小如老師,直覺地,她與一般鳥人有何不同? 像保琦(資深菜鳥)/ 學者樣 / 不像鳥人 小組組員想問劉老師的問題…. 想問擬訂黑面琵鷺行動綱領當時的情形 / 在這個領域投入的心路歷程 / 對最近黑面琵鷺暴斃事件的感想 3. 翻回原來的圖,哪一隻是蘭嶼角鴞? 講師分享: 遲到,很抱歉!但似乎也是一場機緣…。 準備過程很難,過去的歷史已不大記得,剛剛提到的黑面琵鷺,幾乎忘了曾經是生命裡的一部份。 在學術界工作壓力大….,比較記得很早以前的感動…。 關於今天的主題,分成以下幾個部份分享: 蘭嶼角鴞的研究: 分為四個階段: 摸索階段: 1985年8月至1986年2月 從不知如何研究貓頭鷹開始…、找到第一隻野生角鴞…、找到一個理想的角鴞聚點….。 建立基礎階段:1986年至1992年 積極收集各種基礎資料….、蓽路藍縷中有許多快樂….。 成長階段:1993年至1999年 在基礎上作廣面的分析,探索與蘭嶼角鴞生存相關的主要問題...。 深入探討階段:2000年至今 分析族群的變動、探討影響角鴞分布的生態及歷史因素….。 蘭嶼角鴞的現狀 -族群數量、生老病死、配對、繁殖、棲地需求、食物與食性、保育需求…..。 影響蘭嶼角鴞生存的因素: 1.角鴞本身的特質,即與生老病死相關的事項: (1)性別比例 —菲律賓土著23男1女之例,不能光算隻數..。 (2)繁殖年限 —成熟與喪失繁殖力的年齡。 (3)年齡結構 —能繁殖之個體的相對數量。 (4)繁殖能力 —即生產力,與族群數量恢復能力有關。 2.生存與環境的互動: (1)食物種類、品質、與可獲得性 — 能長久健康地維持多少隻角鴞? (2)棲地須具有那些主要條件? (3)棲地種類、分布、與多寡 — 現況能維持多少隻角鴞? (4)棲地的穩定狀況(自然及人為影響 — 與族群動態的關係?) 族群數量與穩定度: 開始研究至今,數量尚稱穩定。族群數量:750-1000隻。不易估算,因為夜行性,又有『隱形鳥』依清華大學統計專家建立的模式推估,還是約1000隻。模式估算我們調查時會錯過約50%的鳥。 族群穩定的假象: 1、近年自然環境變動十分快速。角鴞的棲地與生存,已不斷受到干擾。 2、角鴞壽命很長,生存壓力不一定會立即反應在隻數上。 3、『隱形鳥』的存在是族群數量的緩衝,但易導致過度樂觀的結論,因這種緩衝可能會模糊了族群變動的警訊。 對蘭嶼森林的整合性研究: ◎ 蘭嶼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題目) ◎ 蘭嶼原住民對森林資源的利用與經營,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 團隊組成: 植物組:謝宗欣教授,鄭漢文校長 昆蟲組:楊曼妙教授 兩棲爬蟲組:杜銘章教授 哺乳類組:吳海音教授 鳥類組:劉小如 角鴞研究英雄榜:(略) 開始研究鳥類的動機與初衷: ◎ 開始進行角鴞研究,因農委會邀請與鼓勵。 ◎ 開始研究鳥類,是因為嫁雞隨雞。 個人的發展與心路歷程: ◎ 自1968年開始投入保育 ◎ 求學的機緣與過程 ◎ 一路走來的研究契機 ◎ 與蘭嶼角鴞邂逅於23.5年前的一個清晨 ◎ 性情很不溫柔婉約,喜歡挑戰 特別難忘的事,困難與克服: ◎ 恐懼感的克服:昆蟲。 ◎ 一把年紀了去讀書。 ◎ 就業後,獨自進山去尋找研究主題與地點的挑戰。 ◎ 同事的誤解,助理的辛勞。 ◎ 社會的保育需求。 ◎ 大自然研究者的特性:抗壓力強。 之前對猛禽研究的印象與想法: ◎ 早年不想研究猛禽,認為太難辨認,又看不清楚。 ◎ 喜歡研究社會行為,後來選擇粉紅鸚嘴、台灣藍鵲,都是有社會性的鳥種。 ◎ 機緣湊巧,不但研究猛禽,還是夜行性的,也沒有群聚行為。 進行研究之後的想法與發現: ◎ 研究猛禽也很有樂趣。 ◎ 雖然不是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