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社会科课程的理论与实践.ppt
研究人员Gordon vars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去搜集数据,以此支持跨学科方法。他的研究指出,使用跨学科方法的学生与传统班级里的学生在成绩上持平,甚至好于传统班级里的学生。 Deborah Hartzler的研究更进一步。她对30名学生进行了元分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她的结论是,在国家标准化测验、全州范围内的测试计划以及计划编制评估中,综合方案中的学生成绩始终优于传统班级的学生。 在《拥护变革:艺术对学习的影响》这份研究报告中,基于2.5万名学生的研究数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艺术综合课程会促进高水平的学业成功。一项涉及超过6000名加拿大学生的研究报告了类似的结果。 乔治·卢卡斯教育基金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根据特性来综合的、基于计划的学习提供了支持。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说,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都参与进来,杜绝了旷课,推进了合作性学习技能的发展,还提高了测验分数。 以上这些例子和其他最近的研究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综合方案中的学生成绩与常规方案中的学生成绩持平,甚至好于常规方案中的学生。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的特点 教育目标: 以广阔的视野,加强对我国国土和历史之理解,涵养作为公民的基础教养,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民主、和平国家社会之形成者必要的公民资质之基础。 课程结构: 日本纯「π型」的社会科课程设计,历史、地理、公民分科编纂教科书,历史、地理两科同时在一、二年级分科施教,奠定学生学习公民科的背景基础。 * 初中社会科课程 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教育学院 陈新民 一、社会科课程的基本理论 1、综合课程的提出 2、综合课程实施的当代背景 2、综合课程的理论依据 3、社会科课程价值分析 二、国内外社会科课程的改革实践 1、美国 2、日本 3、法国 4、俄罗斯 5、澳大利亚 6、中国 第一部分 社会科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综合课程的提出 赫尔巴特: 统觉思想:就是把新的知识或观念置于个人原有知识的固定图式之中,以促使当前的知识或观念与某一经验背景相结合。 教材联络论:在课程中安排各学科时,要使一门学科的教学经常地联系其它学科的教学。这样,教地理时就非常容易显示出它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样,教历史时联系文学而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充实。 齐勒: 按照赫尔巴特联络论的逻辑,得出如下结论:不但要把一些适当的学科联络起来,而且有可能用某一门学科来作为联络所有其它学科的核心。齐勒自己选择历史作为教材中心论的核心。 相关综合课程(学科中心) 经验综合课程(儿童中心) “钟摆”现象 综合课程的两种早期形态: “我们意识到:儿童与课程仅仅是确定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决定一条直线那样,儿童现在的观点和学科中所包含的事实与真理决定着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发展到被我们称为学科的 有组织的真理体系所表征的经验,是一个持续改造的过程。” ---- 杜威:《儿童与课程》 日本著名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佐藤正夫也指出:“课程的真正统整,惟有通过这种意义上的既是学科中心又是儿童中心的所谓双重中心的统整,才能实现。”他具体建议,应“以学科系统与秩序为前提,在所有教学内容都针对教育目的加以统整的客观结构的心智媒体之中,基于儿童的关注与兴趣,展开学习活动。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发展起自我,亦即才能获得统整于儿童自身人格的,并且不断统整、扩大和提高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拥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的个性的自我。” 二、综合课程实施的当代背景 1、知识激增对学校课程设置形成挑战 2、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学校的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 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3、分科课程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 分科课程: 忽略了知识的联系性,缺乏内在的整合性,从而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不利于整体思维和多学科综合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发展;分科的知识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等等。 综合课程: 能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综合化的学习适应性强,更易于接受外界的变化;综合课程的取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适宜环境。 三、理论依据 1、脑科学研究的依据。 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