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自我保护大家谈 锦州市第十九中学 陈文成 材料一: 材料二: 1998年11月18日晚北京14岁的少女马某因出去看“流星雨”而惨死于歹徒之手。后来杀人犯庞某交待,在他带走马某时不止一次遇到行人,马某都没有呼救,还是她自己打开车门上的车,一路上也没有向司机示警求救。 一个未成年女孩被人贩子骗到外地关进了8楼的房间,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她灵机一动,写了一张求救的纸条放进了裙兜里,把裙子从8楼窗口扔了出去,街上行人拿起裙子发现兜里的纸条,立刻拨打了110,不到1小时这个小女孩得救了。 自我保护大家谈 漫画一: 1、画中女孩为什么会受骗? 2、她还可以怎样自救? 漫画二: 1、画中女孩为什么会撞在冒牌公务 员手里? 2、她还可以怎样自救? 漫画三: 1、画中男孩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 2、打110时应该说些什么? 共同探讨: 现实生活中,导致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因素还有很多。你能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同学们几招吗? 专家支招: 1.记住可信赖的成年人的姓名、电话,这样在遇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寻求他们的帮助。 2.学会拒绝不正当要求,坚决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3.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扒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必要时可拿起家里的菜刀、锤子作为武器来震慑歹徒。 4.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应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单位、居民家。 5.迷路走失后,应及时告诉警察,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来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 6.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装过多的钱,不要携带珍贵物品。即使携带了,也不要随意显露。 7.遇到坏人绑架,劫持、伤害等暴力侵害时,要大声呼救,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反击。如果坏人过于凶狠,一般不要与其硬拼。这时要镇静、机智地与之周旋,以寻找机会脱身并报警。 8.遭遇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及时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体特征和其他线索,以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情境场一: 叶梅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她爸爸开了一家公司,生意很红火。爸爸平时总是给叶梅买一些很贵重的东西,有时还开着豪华轿车送她到学校。渐渐地,同学们都知道叶梅家很有钱。 一天下午放学后,叶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路边一辆汽车里钻出一个青年。他一把抓住叶梅,不由分说就把她扔进了汽车。车嗖的一声开走了。叶梅哭喊着说:“你们放开我!你们要干什么?”青年对叶梅说:“小姑娘,听说你家很有钱,我们想找你爸爸要点钱花。你老实点,要是哭哭啼啼被别人发现了,老子就杀了你。” 此时的叶梅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既不受伤害,又尽可能地获得解救呢? 叶梅既然敌不过他们,周围又没有人可以求助,那么就老实一点,没必要同他们硬来,在路途中寻求机会解救自己。例如,可以在半途中丢弃一些自己的物品让别人发现等。 情境场二: 谢明的爸爸妈妈都在公司上班,通常下午六点才能回家,因此几乎每天下午都是谢明放学先回家。这天,学校放学早,谢明背着书包上了楼梯。他家住在三楼,他刚走到往三楼拐弯的楼梯中间,突然发现自己家的门开了一道缝,好像屋里还有声音。谢明猛然想起一个“贼”字,顿时害怕起来。 谢明此时应该怎么做? 此时谢明不能急于回家,应立即设法与父母取得联系,弄明白家中到底是谁,同时也可以直接报警。 教你几招(107页): 第一招:遇到骗子时 第二招:遇到冒牌公务员时 第三招:遇到暴力抢劫时 敢于斗争,不要跟随陌生人进入你无法控制的地方,如偏僻的角落、陌生人的房间等。如果陌生 人一味纠缠或强行拉你,你要大声呼叫,吓退坏人。 为保人身安全,可以先把钱物如数交出,同时记清不法分子的特征,如身高、口音、着装等。一旦脱身,立即拨打“110”报警。在与犯罪分子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我们不要与其硬拼,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索要证件,找父母。 见义巧为:(与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讲究策略与技巧。)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删除了“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等内容,不再鼓励中小学生牺牲自我“敢于斗争”,而是要求他们“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遇到侵害要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为此,八年级5班的同学展开了大讨: 张凯:“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决不意味着提倡青少年冷漠、临阵逃脱。” 刘玲:删除“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等内容,就是不鼓励我们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穆群:“这是要求我们采取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