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高分子材料高分子(Polymer),望名思义就是分子结构庞大.doc

导电高分子材料高分子(Polymer),望名思义就是分子结构庞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电高分子材料 ??????  高分子(Polymer),望名思义就是分子结构庞大、分子量高的物质;换言之,在分子主链上具有单键、双键(或参键)交替之共轭结构,使电荷或电子可沿着分子链或跨分子链运动,因而具导电性的高分子量物质,及谓之共轭导电高分子(Conjugated Conducting Polymer)。共轭导电高分子具本质导电性(Intrinsic Conductivity),导电度的变化可由掺杂(Doping)前的10-12~10-9 S/cm增加至掺杂后的103 S/cm,或者更高。导电度的高低视共轭结构上非定域化(Delocalized)之π电子的浓度及其移动速度而定。换言之,共轭导电高分子主链接构的本质特性、规则性、分子量分布,以及侧链官能基的大小、立体形状、推拉电子的能力等都是影响导电度高低的因素;这和传统无机材料的导电机制不同。由于具有导电能力以及对光透明、薄、质轻、抗拉强度强、可在常温加工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性,使其正积极地被研发在前瞻且具创新性之光电及生化产业。 例如:用来作为可弯曲之薄型轻量化的便携式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具高能量密度的有机二次电池、及生化组件之检测平台等,应用上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即针对以上三种尖端应用领域作简要介绍。 (一)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有机电激发光组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又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其结构如图一所示。首先在玻璃或塑料基板的表面镀一层透明ITO导电电极,当作电洞发射层(厚约30~400nm,面电阻100 Ω/cm2);然后在透明导电电极上镀一层或多层有机发光层,最后在有机发光层上方镀制另一具低功函数(Low Work Function)之金属导电电极,当作电子发射层(Li, Mg, Ca, Al, Ag, In等及其合金,厚约100~400nm)。当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加上偏压后,电洞与电子分别从正、负极出发,越过各自的能障后在有机材料层相遇、结合成激子(Exciton),并以辐射的方式由激发态(Excited State)回到基态(Ground State),同时放出光来。就目前的研究显示,欲降低电激发光组件(EL组件)的操作电压,并提高其亮度及量子效率,可分别在ITO电极与发光层及金属电极与发光层间分别加上电洞传递层(Hole-Transport Layer)与电子传递层(Electron-Transport Layer)来达成。由于有机发光层材料选用的差异,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又可概分为小分子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及高分子有机电激发光组件两种。此两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之发光层的制程技术亦不相同。有机EL组件目前已可做到高亮度、高效率之红、蓝、绿三原色光,以及白光,具有低操作电压、厚度薄、无需背景光源、大发光面积、无视角限制、高应答速度、可挠曲性、制作容易等优点。因此可应用在替代光源、行动电话和笔记型计算机之显示器、汽车仪表板和高信息容量之点矩阵式平面显示板上。其显示器之性能多项优于目前的液晶显示器,因此可望成为下一代的平面显示器。 ???????????????????????????????? (二)有机二次电池 所谓二次电池(Secondary Cell)简单的定义就是“可反复充电、放电,循环使用的电池”,譬如现在很热门、很普遍的行动电话及手提电脑里的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都属于二次电池;而有机二次电池即是以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的二次电池,其结构如图二所示。二次电池的好坏决定在电池是否有高的安全性、高的质量电荷容量、高的能量密度、高的充放电稳定性、高循环寿命;以及可否质轻量少、快充慢放、大面积化,甚至具挠曲性、容易制作、且价格便宜。现在市面上的行动电话讲究的除了要收讯良好外,还要轻、薄、短、小、炫;其中要做到轻、薄、短、小,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改善其内装电池的性能,使电池在极小的体积里有最佳、最稳定的电池表现。 目前公开发表的共轭导电高分子二次电池已可做到充电次数超过200次、电池电压3.2~3.5V、活性高分子之重量能量密度600Wh/Kg、电容量185Ah/Kg (N. Oyama, T. Tatsuma,T. Sato and T. Sotomura, Nature, 373, 598 (1995)),此结果比部分镍氢和锂离子二次电池都要出色。由于共轭导电高分子二次电池具有质轻、加工容易、易大面积化、具挠曲性、高能量密度等优点,要取代镍氢和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日可待之事。 ??????????????????????????????? ??????????????????????????????????????????????????????????????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