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芙蕖》、《病梅馆记》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芙蕖》、《病梅馆记》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理解作者颂扬先烈、勉励后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析:
一、内容和结构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之请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撰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本文内容看,与其说是篇序文,不如说是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写作特点
1.感情浓烈,气势磅礴,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文是为在我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黄花冈之役的烈士写事迹的书作的序,写作又是在革命屡遭挫折之后,正值军阀危害革命的严峻时刻,因而感情浓烈饱满是本篇序言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既有感染力,又有鼓动力量。
2.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抒发对烈士真挚的赞颂之情;叙述革命党为推翻清王朝艰苦奋斗的一般情况,议论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议论烈士事迹不得流传的主客观情况,抒发由此引起的悲痛情怀。第三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议论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抒发痛悼烈士、勉励国人之情;记叙邹君求序事实。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捐国人”之理为骨干,结构成一篇情理并茂的序言中的精品。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序言充分运用对偶、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方式和比较烘托的艺术手段,以表达作者的激情,更增强了感染力。
《芙蕖》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重点突出、繁简得宜的写作特点。
二、体会本文不堆砌词藻,不用典故,明白晓畅的特点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笠翁偶集》中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文章。这类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避俚语俗字,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力求写得清新活泼。李渔的小品文尤其具有这种特征。他自己的诗文取名为“一家言”,并解释说:“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尽丧其为我”。可见他在写作上所抱的力求创新、力求显出自己的灵性的态度。这就使他的小品文和明清其他小品佳作一样,无论是内容或格调,都与一般正统古文不同。
一、内容和结构
古代写荷的诗文很多,一般都从荷的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荷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本文写荷,完全不落前人窠臼,既写荷“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荷出水直写到荷叶衰败。这是写荷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不但如此,本文既谈荷花的可目、可鼻,又谈莲藕荷叶的可口、可用,写一般文人所不写,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也是大胆求新的表现。全文七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简明扼要地说明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段),分说。具体说明芙蕖的种种优点。这部分把生长过程和多种功用结合在一起写,既按“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谢之后”时序作纵的描述,又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种功用作横的说明。纵横交错,有条不紊。
第三部分(第七段),结尾。抒发感慨,揭示中心。
全篇紧扣“可人”二字,环环相套、丝丝入扣地展开,针线细密,结构严谨。
二、写作特点
1、重点突出,繁简得当
作文,正如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他的人和事只是“陪宾”。根据这一原则,本文以“可目”为主脑,写得详,“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写得略,这样使中心鲜明,重点突出。作者在写芙蕖的种植之利时,与五谷作比较,说它除了“有五谷之实”外,还有五谷所没有的“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的观赏价值,而芙蕖的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可目”上。这是作者如此安排的依据。另外,作者重点、繁简的安排还服从于作者、读者双方对事物的了解。对“可目”,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可能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并无特别体验,只点明一下唤起读者注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