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幕府之历史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国藩幕府之历史意义.doc

第五章 結論-曾國藩幕府之歷史意義( 綜合以上各章之探究、論述并比較分析,至此,吾人應可全盤通論曾氏幕府賓僚之歷史意義,以束全書。茲舉其犖犖大者,逐項析論如次: 第一節 曾國藩幕府賓僚為曾氏戰勝太平軍 之一大利器 兩個交戰團體,最後孰負,決定因素固多,人力資源為其最要者,而人才即為中人力資源之精英。易言之,擁有較多人才,且其人才能經常新陳代謝,時時注入新血輪,並能同心協力,保持合作,活力及創意之一方,較有勝算,獲勝之機率遠大於另一方。自此一理論,驗諸曾國藩湘軍對抗洪秀全太平軍之最終勝負,可獲明證。 曾國藩幕府前二期「起咸豐二年(一八五三)底,訖同治三年(一八六四)」,亦即自曾氏奉命幫辦湘省團練,清查土匪,並著手準備東征太平軍,至將之平定,並處理善後事宜止,此十二年間,入幕之曾幕多達三八七人-若與稍後八年之一一○人併計,總數則為四九七人,平均每年有三十二位入幕之賓,綜觀渠等之出身,入幕時身分,并在幕期間之主要職務活動,誠如曾幕容閎於同治二年(一八六三)秋之觀察:「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於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匯集於此〔安慶曾氏大營〕。」 曾氏與其幕府賓僚之間,雖絕無齟齬之時,如曾沈因爭餉而不和,曾左為免兔死狗烹而交惡,曾氏嚴參李元度,李鴻章嘗致書曾氏,或恐嚇曾氏若再堅持調回黃翼升部,以助曾國荃攻金陵,恐將成為東門黃犬,或堅持己見,毫不相讓,「辭旨逼侮」,曾氏「為之一戚」,並擬參李鴻章,幾至師生公開決裂,渠等大抵能合作無間,群策群力,為成共同目標而奮鬥不懈。且逢新問題時,復能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制宜,如設立水次糧台,以利後勸補給之迅速轉運支應;成立賊情采編所,以蒐集并稔悉敵情,並進而破敵;開設遞文所,米局及錢店,以因應實際情況之需要。 反觀太平天國之領導階層,渠等率多籍兩廣,非屢試不售者,即僅稍通文墨,識字無多,甚且目不識丁,人甚粗鄙,或販毒走私,或種田墾山,或亡命江湖,或為海中劇盜,或業燒木炭,或業製菽乳,或業木匠,或業質庫,雖間亦有任塾師,教讀,會計者,惟大多屬下層社會者流。 太平軍堪稱人才者,約百人左右,遠遜於曾幕之三八七人,其中十分之九以上,皆因有大軍功而受封為王,領軍在外,「只顧向前,不顧後方,往來飆忽,形同流寇」,執行「只攻城而不治理,只掠食而不撫民,只加征而不顧人民生活,只用軍事理,而缺乏政治組織」之殺人政策。 洪楊既無幕府,以網羅才俊,復乏得人之術,且不能容人,又積不相能,自相殘殺內鬩。其領導階之較出色者,或早死,或見殺,或被孤立,或規諫而不見納,遂致人才日益凋零缺乏,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內亂後,雖有忠王李秀成之傑出表現,卻又屢遭多方排斥,隻手終難欠撐已傾之大廈,更無法挽狂瀾於既倒。然則曾氏卻無法同樣運用此一利器,以抗捻軍。其故係因曾氏於制勝太平軍後,深感大功不賞,甚恐鳥盡弓藏,遂採消極應付策略,復遣散湘軍,自翦羽翼,以釋清之疑忌。益以捻軍飄忽不定,渠所統淮軍又指不靈,有以致之。 第二節 曾國藩幕府確具特異性 曾氏幕府非特為歷史及時代之產物,抑且係曾氏匠心獨具之傑作。中國式幕府,既非僅有曾氏幕府,亦非創自曾氏。中國幕制,上起春秋,下訖清末,歷時長達二千六百年。中國歷代幕府,自西漢至明代,其府主可考者,都四八八人;有清一代,凡八十二人;與曾氏同代者,亦計二十六人。雖與同代幕府,具有相同之歷史淵源及時代背景,曾氏幕府至少確有以下三點獨特性: 一、曾幕全體成員多達四九七人,居歷代并清代各幕府之冠 曾氏幕賓之多,他幕無與倫比。揆其因有二:一為曾氏對時局及人才之深切體認,認為天下之大,事變之殷,絕非一手一足所能獨撐,惟有兼容並蓄,舉賢共圖,方克濟事,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一八六二,五,九)曾氏於其《日記》中,留下一段頗富哲理并引人深省之記錄,足為左證: 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里,不可紀極,人在其中,寢處游急,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一粒(粟)耳;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以守具;知書籍之多,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 另一為曾氏被清廷賦與十分艱鉅之任務,亟需冋此眾多之幕友,群策群力,各效所長,以執行並完成之。 二、曾氏幕府並非完全仿古,係曾氏推陳出新之精品 曾幕雖有具歷史淵源,然非一味襲舊。曾氏能與時俱進,以因應渠所處之特殊時空背景。就其幕席及館務而言,傳統之分類─刑名、錢榖、書啟、硃墨、徵比、帳房、教讀、閱卷、不足以概括、蓋已衍化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