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散文两章.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铭散文两章.doc

张铭散文两章   妈妈的一杆秤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过得越久,往事沉积到心底越深,越动情。在我高三那一年的夏天,我最亲爱的、年仅57岁的妈妈离开了我们,至今已整整30年了。最近,在哥哥家里发现了妈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物件,这个物件也许是妈妈去世后,留给我们家里的唯一一个物件,那就是我30年来未曾看到的妈妈留下的一杆秤。   睹物思人,这是一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秤,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内心却感到非常地温暖和无比地亲切,犹如妈妈还在,好像我又回到了妈妈的身旁。时光一下子穿越了,把我的思绪拽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那个年代。在一起共同生活了19年,这19年里,我和妈妈度过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和我的青春岁月。和妈妈在一起的一天天,一岁岁,总是那样地美好,总是那么地难忘。听姐姐说,这杆秤是爸爸妈妈结婚时买的,现在想想已经有50多年了。虽然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旧物,但是在我们家里,在我们姐弟五个孩子的内心,它却比文物还重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流转和岁月变迁,妈妈留下的这杆秤,始终悄悄地、静静地陪伴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姐弟五个孩子一天天地长大。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这杆秤在妈妈的手中,使用率非常高,每次家里买回什么东西,妈妈都会用它秤一下。妈妈是一个心灵手巧且刚强能干、勤俭会过的女人。妈妈头脑灵活,算术非常厉害,妈妈使用秤,能把秤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这杆秤成了我们家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成了妈妈最信任、最依赖的小帮手。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在县城居住,每个月都要到镇上的四粮店去买按人口分配的供应粮,那个时候买粮要用粮本,大米和白面供应很少,非常地金贵。白面吃的是那种黑黑的七五粉,精粉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供应一点。每次买回来的米和面,妈妈都会用她的这杆秤称一下,放到外屋的架子上,做到心中有数。妈妈给我们做饭时,很少蒸饭,基本上都是捞饭,因为蒸饭不显数,而捞饭显数,显着量大。那个时候,只有招待客人的时候,妈妈才会做点二米饭,那时候我记得二米饭中的大米粒,每一颗都是晶莹剔透、油光发亮的,心想那要是吃上一碗大米饭,该有多美,该有多香啊!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前院养了一口大白猪,到年终时猪能长到300多斤,那是勤劳的妈妈从小猪羔养大的。记得在寒冷的冬天里,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就起来,劈??子,点炉子,烀猪食。过年杀猪的时候,猪肉就是用这杆秤一斤一斤?u出去的,家里都舍不得吃。妈妈精打细算,用卖猪的钱,供我们姐弟五个孩子上学读书。家的后院不算大,妈妈每年都能种点蔬菜和玉米,秋天茄子、柿子、黄瓜等蔬菜下来的时候,我陪着妈妈推着小车,拉着青菜,到城郊清真寺附近的市场上去卖点钱,来贴补家用。当时妈妈就是用这杆秤,把她自己种的心爱的蔬菜卖出去的。妈妈每年做的豆瓣酱非常好吃,远近闻名,记得妈妈也是用这杆秤称的黄豆和配料,计算好数量和重量,然后按发酵后的酱块制作大酱。那时候的夏天,我经常从家里的后窗户跳到后院,拔几根妈妈种的大葱,来个大葱蘸大酱,就着妈妈熬的苞米碴子粥吃,别提多香了。这杆秤还成了邻里们互助友爱的工具,经常有隔壁的胡姨、李婶、王姑向妈妈来借秤用,妈妈每次都热情地、爽快地借给她们。在整个胡同的小巷子里,妈妈是个热心人,愿意帮助别人,胡同邻里那些婶婶们、阿姨们和妈妈处得非常融洽,她们几乎都和妈妈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如今妈妈已不在了,幸好妈妈的秤还在……   沐德怀惠:萧瑟秋风今又是   ――怀念我的故乡德惠   题记:德惠位于松辽平原腹部   地带,沃野千里,耕地广阔,为我省粮食农作物主产区。著名的松花江支流饮马河流经县域,清末时期,河东为怀惠乡,河西为沐德乡。宣统二年(1910年),经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朝廷批准,辙乡建县,取沐德、怀惠两乡之尾字,始称此地为德惠,隶属于长春府。   1986年的9月14日,我背起行李,带着家里给的35元钱,只身一个人从德惠县城来到省城长春读书,屈指一算,已29年矣,那一年我19岁。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这近30年的岁月里,几番风雨,几度春秋。虽几经社会事物的变迁,也深深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然而,对故乡德惠的怀念,就像一首歌写的那样:“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心儿是年轻的太阳,思念是生命的火……”天真顽皮的少年时光,懵懂苦涩的青春记忆,焚膏继晷的读书生活,澎湃激扬的伟大理想,随着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潮起潮落,历久弥新。   一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县农机公司的?购员,母亲是镇农机修配厂的修理工,家里姐弟5人,我是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大家都称我为“二小子”,有时也叫我“小二”。父亲为人敦厚豁达,勤俭敬业。当了28年的采购员,走遍全国多个城市,没有丢过一分钱,对农机业务非常熟练,如数家珍,每年年终都会被公司评为先进。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