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 第三十三期 民國九十三年
Journal of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Vol. 33 (2004), pp. 193-210
明代的武學與武舉制度
賴盟騏*
摘 要
明代武學有中央的兩京京衛武學,以及地方的都司衛武學、府州縣武學。進入武學的學
生,主要為年二十五歲以下的在職武官、武職官員的應襲子弟、以及武職官員其餘弟姪年十
歲以上者。其出路除應襲子弟照例襲職外,也得應科舉、武舉,或選受(薦舉、會舉)為主
管軍政的武職官員。
武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武舉應試者一為武學官生,一為各地文武官吏舉
荐「通曉兵法、謀勇出眾」者。
明代的武學是專門為武職及武職子弟設立的學校,目的是為了培養將才,提高武將的素
質。但明代的武職素稱難治,武學的學規多流於形式,很難貫徹執行。此外,朝廷對武職及
子弟的入學沒有硬性的規定,在學期間學業的好壞與前途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武科舉是明代選拔武將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並未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主因為朝廷與社
會皆忽視武舉。細究其因:一為傳統「重文輕武」的觀念;其次是武舉出身得不到重用;其
三乃武舉制度本身的缺失,如策問考試形同虛設,武舉出身皆為驍勇戰將,而非運籌帷幄的
將帥。
有明一代,雖重文輕武,然則武學武舉制度在提高軍官素質、培養造就軍事人才方面有
一定的貢獻。但教法不嚴、督率無力,朝廷與社會均不甚重視,未能培訓或選拔出兼具韜略
及驍勇之名將。
關鍵字:武學、武舉、武舉制度
明代為提高軍官素質,中央、地方皆設武
壹、前言 學;並以武舉制度選拔將才,惟學者之專論不
2
多,
本文試圖爬疏現有史料及研究成果,對
明代的武學與武舉制度作一初步的探討。
以武藝取士的作法,先秦時已出現,武學
是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肇始於唐,興盛
於宋。宋代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並開
1
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
收稿日期2003年9月;接受日期2003年12月。
*
賴盟騏: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講師。
1 許友根,《武舉制度史略》(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頁43-49。
2 關於明代武學之專論,僅見朱建新,〈關於明武學的若干問題〉,《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2),頁95-97。
武舉制度則附於軍事制度史之中,如:許友根,《武舉制度史略》;赫治清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教育訓練制度
卷》(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第一版)。又蔡嘉麟,《明代的衛學教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亦有部分的探討。
194 賴盟騏
(1387)七月,禮部奏請如前代故事,立武學、
貳、武學的建立與發展
用武舉,建武成王廟、祀太公。太祖認為:
太公,周之臣,封諸侯 。若以王祀之 ,
明代為培養選拔將才,於中央與地方皆設
則與周天子並矣!加之非號,必不享
有武學。中央武學於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