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03,晚清时局中的创业潮.doc
1903,晚清时局中的创业潮
创业在当年可不见得有多么光耀门楣,但是,当官对任何人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官衔,就是晚清最有效的“创业孵化器”。
对中国的创业者而言,“黄金时代”不仅是人人言创业的今天。早在百余年前,在新旧时代交汇的晚清,创业者们就迎来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创业潮。
与此前任何一个时代比较,清末的创业者都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彼时,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概念逐渐为国人所熟知,有心往商海里扑腾几下的弄潮儿,在小打小闹的“经商”和“做买卖”之外有了属于他们的更高目标――办公司和做实业。
官衔是最有效的“创业孵化器”
清朝子民们能够在法律意义上自由地办公司、创业,还是发生在20世纪初的事。
1903年4月,深为庚子事变惊惧的朝廷宣布成立商部。上谕称:“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总期扫除官习,联络一气,不得有丝毫隔阂。”并敦促载振、袁世凯、伍廷芳等大臣着手“提倡工艺,鼓舞商情”之事宜。
虽然决心要“鼓舞商情”,但朝廷仍旧担心国内那些本小胆也小的商人不敢放开手脚创业,于是又补充规定说,“凡商人出资营业,自一万元以至八万元以上”的,分别发给七品至九品的“奖牌顶戴”。“凡有能办农工商矿,或独立经营,或集合公司,其确有成效者,即各从优奖励。果有一厂一局,所用资本数逾千万,所用工人至数千名者,尤当破格优奖,即爵赏亦所不惜。”
在清政府紧接着颁布的《奖励公司章程》中,白纸黑字写着:政府将依照公司创办人集资的多寡来进行奖励。“奖品”是象征社会身份的大大小小官职品衔和顶戴。
据史料记载,当时集股5000万元以上者,准授予商部头等顾问,头品顶戴,准其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三代而止。集股4000万元以上,准授予商部头等顾问官其子孙三代世袭商部头等议员……即使仅仅集股50万元的商人,也可以获准授予五等议员加七品顶戴。
只要能迅速激励人们投身民族工商事业,清廷连背上“卖官鬻爵”的恶名似乎也不在乎了。为何要如此不惜代价大肆鼓励创业?这说明当时一般民众不敢创业、不愿经商。创业门槛过高,商人地位过低,这让创业一直都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历史上商人不受待见,并非一天两天。按照传统的“四民论”说法,商人们在这个因循守旧的国度一直排在“士”、“农”、“工”这三个阶层之下,历来被社会公认为最无道德、最低贱的人群之一。
即使到了明代这个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皇帝朱元璋为了“重本折末”,依然对商贾阶层制定了歧视性的规定:“今农民之家,许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你看,商业阶层连穿衣服这种生活基本需求都要受种种歧视,何况其他。人们在如此恶劣的歧视性环境之下怎么可能安心经商呢?
与“商的低贱相对,令整个中国社会趋之若鹜的是权力的中心――“官”。
官员对于商人而言,永远是需要他们毫无底线地去“伺候”、“孝敬”的主人,商业阶层本身,则始终是位居于一种低贱的奴仆地位。明末的《士商要览》,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商书”,里边明确地写着一条“是官当敬”的原则:“官无大小,皆受命于朝廷,权可制人,不可因其秩卑,放肆辱慢”。商人奉行的这些金科玉律一直延续到了晚清。
惯于自轻自慢的商人们“敬官”之因,并不在于官员们在道德上值得尊敬,而仅是因为“盖尝为卑为降,实吾民之职份也”。学者余英时曾对此愤愤不平地说:专制的官僚系统犹如天罗地网,岂是商人的力量所能突破?
因此,清政府要想吸引时人投资办公司、拉人马搞创业,最佳途径莫过于直接给予创业者行政级别。让原本最“低贱”的人,获得最“高贵”的身份。创业这事,在当年可不见得有多么光耀门楣,但是,当官,头上有顶戴花翎,这对任何人都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官衔,就是晚清最有效的“创业孵化器”。
普通人在晚清创业究竟有多难
不过,奖励归奖励,即使清末的创业者们迈入了“官”的序列,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轻松开办企业。
大清国的各种生意历来都是由衙门管控,尤其是重要行业,需要政府特许方可经营。如无特许,则会被视为异端。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早就为近代公司定下了“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由商人“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的办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官督商办”。不过,李中堂简单的一句话并没能说清楚诸多细节问题。一份创业计划书,究竟要怎么才能变成一家公司,当时并没有专业的政府机构和法律来管这件事。
于是,一个1903年以前的创业者只好带着他的计划书先后呈报当地巡抚、布政使、筹饷局,每一个衙门的大员都很难沟通。在漫长的等待后,计划书必须上报更高一级的省布政使等政府人员,转了_一大圈,宝贵的时间不知耗去了多久。投资人恐怕谁也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早就拿着钱退股离场了。再
文档评论(0)